1、这篇赋主要抒写作者寅生逢乱世、长期客居他乡、才能不能得以施展而产生思乡、怀国之情和怀才不遇之忧,表现了作者对动乱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和平统一的希望,也倾吐了自己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心情。全篇抒情意味很浓,“忧”字贯穿全篇,风格沉郁悲凉,语言流畅自然,是建安时代抒情小赋的代表性作品。
2、头萦绕不却乡愁.“除非”说明舍此别无可能.但天涯孤,
3、全诗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
4、春来秋去,景物变换,相思之情仍在,光阴似箭仍没有夫君的消息。
5、苏幕遮①【宋】范仲淹
6、最初出自范仲淹的词“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
7、这首词是莺莺赴长亭途中所唱。莺莺怀着无可排遣的离愁别恨,前往长亭为张生送行。描述的情景是蓝天的白云、委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它们在凄紧的西风中融成一体,构成了寥落萧瑟、令人黯然的境界。
8、扃闭朱门人不到,砧声何事透罗帏。
9、《霜月》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绝。这首诗是诗人在深秋月夜,登楼远眺所观赏到的景色时所写下的。
10、无人从门前经过,形单影只的我紧关房门,在这寂静的夜里,不知从哪里传来了捣衣声,单调悠长的砧声透过了我的窗帘,来到床帏。
11、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团团,反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发出“休独倚”之叹.歇拍二句,写作者试图借饮酒来消释胸中块垒,但这一遣愁的
12、春来秋去相思在,秋去春来信息违。
13、分析《登楼赋》(王粲)的艺术特色.①此赋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以情景交融的手法创造了诗一般的意境.第一段作者本欲饱餐秀色借以消愁,然而景色虽美却不是我的故乡!忧愁不仅没有销解,倒勾起了怀乡思归之情.美景与乡愁形成了对比与反衬;第二段抒情中兼有写景,凭轩远眺,山川尽收,见景生情,不禁涕泗横流.抒情与写景相得益彰.第三段先是慨叹岁月流逝,希冀国家统一,自己能够施展才智,辅弼君王,建功立业.继尔,以瓠瓜徒悬、井渫莫食喻己空怀才智,报国无门.然后描写了一幅萧瑟凄惨的日暮景象,黯然伤神的愁绪与空旷孤寂、凄凉悲愤的心境,一并融入了景象的描写之中.作者或以景衬情,或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而景物的描写中时而又使用比兴寄托手法,使意蕴更加深厚.情景交融的写法使赋作产生了诗情画意的艺术效果.②此赋还善于运用了典故.如“北弥陶墓,西接昭丘”,看似写景实是用了两个典故,暗寓自己未能如范蠡那样建功立业,暗讥刘表非楚昭王那样的明君.又如以尼父叹“归欤”、钟仪楚奏、庄舄越吟的典故,抒写怀土恋乡之情,此外“匏瓜”、“井渫”句也是用典.历史典故的运用增加了思想情感表达的深广度和厚重度.③此赋语言自然而流畅,优美而又不失质朴,铺排而不见繁缛.结构布局的致思亦颇见工巧,以登楼为契机,以忧愁为抒情线索,以时间顺序为纵轴,辅之以横向的空间拓展,把叙事、抒情、写景巧妙缀填其中,镕铸成篇.既有浑成贯通之势,亦有层次清晰分明之感
14、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斜阳”又点出所状者乃是薄幕时分的
15、望是远眺的意思。
16、秋景.“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埋怨“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多情、重情.下片“黯乡魂”二句,径直托出作者心
17、原文是: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18、肠断白苹洲。
19、这是以刘禅比喻唐代宗李豫。李豫重用宦官程元振、鱼朝恩,造成国事维艰、吐蕃入侵的局面,同刘禅信任黄皓而亡国极其相似。
20、“微雨欲来,轻烟满湖,登楼远眺,苍茫迷濛。”说的就是南湖的景色。湖心的小岛上有一座“烟雨楼”,矗立在青翠的大树丛中。小岛四周垂柳拂水。早晨阳光透过树梢,照着五光十色的画檐,湖面上红绿相映的倒影随着微波荡漾,和三三两两的小舟构成一幅极美的画图。
21、《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作品。
22、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23、《西厢记》里的是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24、看北雁南飞出自诗词,例如:“别日南鸿才北去,今朝北雁又南飞。”
25、《登楼赋》文章解说
26、采了满手的蘼芜,独自在斜晖中哭泣,听说邻居家女子的丈夫已经归来。
27、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深邃、壮美的背景加以衬托。
28、出自王实甫的《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其宫调名为《正宫》,曲牌名为《端正好》。
29、去年我与夫君离别时南方的鸿雁才向北飞去,而今朝北方的鸿雁又向南飞。
30、“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的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这里,碧云,黄叶,绿
31、旅好梦”难得,乡愁也就暂时无计可消了.“明月楼高”句顺承上文: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
32、而西厢是长亭送别”中写道“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33、从结构脉络上说,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
34、诗人伫立楼头,徘徊沉吟,很快日已西落,在苍茫的暮色中,城南先主庙、后主祠依稀可见。想到后主刘禅,诗人不禁喟然而叹:“可怜那亡国昏君,竟也配和诸葛武侯一样,专居祠庙,歆享后人香火!”
35、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②追旅思,③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36、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
37、靡芜盈手泣斜晖,闻道邻家夫婿归。
38、最后两句是: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39、上诗解释此词抒写乡思旅愁,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所本.
40、不是霜叶,是霜月,是李商隐诗作。
41、这是一首小令,只有二十七个字。“词之难于令曲,如诗之难于绝句”,“一句一字闲不得”(《白香词谱笺》)。起句“梳洗罢”,看似平平,“语不惊人”。但这三个字内容丰富,给读者留了许多想像的余地。这不是一般人早晨起来的洗脸梳头,而是特定的人物(思夫),在特定条件(准备迎接久别的爱人归来)下,一种特定情绪(喜悦和激动)的反映。
42、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43、此词写一女子登楼远眺、盼望归人的情景,表现了她从希望到失望以致最后的“肠断”的感情。
44、这首诗写的是深秋季节,在一座临水高楼上观赏霜月交辉的夜景。它的意思只不过说,月白霜清,给人们带来了寒凉的秋意而已。这样的景色,会使人心旷神怡。然而这诗所给予读者美的享受,却大大超过了人们在类似的实际环境中所感受到的那些。诗的形象明朗单纯,它的内涵是饱满而丰富的。
45、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46、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47、“千里江陵一日还”,所涉及的物理知识是:运动速度大。“轻舟已过万重山”,所涉及的物理知识是:运动的相对性。
48、登楼远眺,视野更为开阔,会想到王之涣在《凉州词》中的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49、出自:唐代鱼玄机的《闺怨》
50、别日南鸿才北去,今朝北雁又南飞。
51、努力也归于失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是真情流溢、大笔振迅之作.
52、第四句饱蘸感情,凌空一笔,使抒情主人公——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画面的主位上,画面顿时神韵飞动,光彩照人。
53、李商隐(约813—约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