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对老人的悼词
2、成语例句
3、近义词天不憗遗
4、成语出处《诗经·小雅·十月之交》:“不憗遗一老,俾守我王。”
5、”维”起。
6、标题。写成“祭xx文”、”xx”表示死者的辈份或与生者关系。
7、死者生平及事迹。
8、祭文的定义,格式及写法 一、祭文定义 祭祀或祭奠时表示哀悼或祷祝的文章。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内容主要为哀悼、祷祝、追念死者生前主要经历,颂扬他的品德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同时,祭文也是为祭奠死者而写的哀悼文章,是供祭祀时诵读的。它是由古时祝文演变而来,其辞有散文、有韵语、有俪语。 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祇时所诵读的文章。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内容主要为哀悼、祷祝、追念死者生前主要经历,颂扬他的品德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同时,祭文也是为祭奠死者而写的哀悼文章,是供祭祀时诵读的。它是由古时祝文演变而来,其辞有散文、有韵语、有俪语。而韵语之中,又有四言、六言、杂言、骚体、俪体之不同。祭文出现于汉代。古时的祭文在内容上可分四类,哀悼死者,祈求降福,驱除邪魔,祈祷降雨,而多用于哀悼死者。新时代,大兴科学,破除迷信,应该反对,但是用于哀悼死者还是可以的。因为祭文是哀悼死者的文辞,就应该以真挚的感情与质朴的风格写作为好。祭文是读给人听的,特别是给死者后人听的,所以内容以表彰死者功德为主,并要通俗易懂。旧时写的好的祭文,感情色彩比较浓厚,多为亡亲亡友而作的追记、生平,称颂死者,念起来如哭如泣,如咽如诉。如袁枚的《祭妹文》。 二、悼词定义 悼词是在死者追悼会使用的文体。 三、祭文和悼词的区别 祭文可以在逝者任何时候使用,悼词只能有一次!祭文可以有很多次!悼词只能在葬礼上宣读,但祭文不仅举行葬礼时要唱,而且是逢祭即唱;悼词体现唯物主义,而祭文多带唯心色彩。悼词是表情朗读,可由他人代写,但不可随便由他人代读。祭文可由他人(施仪、主持人、宗教人士等)代读。祭文侧重叙死者往事抒哀悼之情;悼词除此之外还要阐述事理。祭文,可以在墓地,可以在灵堂,亦可以是死者的“正寝”,可以在宗庙,可以在家祠,也可以在名山大川(如泰山、黄河)等,范围极广;宣读悼词,一般在公墓、死者单位、牺牲的地点、追悼会场等公众场合。 祭祀或祭奠时表示哀悼或祷祝的文章。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内容主要为哀悼、祷祝、追念死者生前主要经历,颂扬他的品德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同时,祭文也是为祭奠死者而写的哀悼文章,是供祭祀时诵读的。它是由古时祝文演变而来,其辞有散文、有韵语、有俪语。 1.标题。写成“祭xx文”、”xx”表示死者的辈份或与生者关系。 2.”维”起。 3.死者逝世的情况。 4.祭奠人。 5.死者生平及事迹。 6.表示哀痛之情。 7.结语用“伏食尚飨”。 示例:祭祖父文 维: 公元一九六一年五月三日,齐期刊、大维、二维等,虔具清酌庶馐之奠,致祭于先祖父德享老大人之灵前而哀曰:祖父去世,年仅七旬。奔波劳碌,终生耕耘。风雨无阻。不避艰辛。勤俭持家,生活平稳。教育吾辈,克己恭人。对待敌友,爱憎分明。维护集体,不讲私情。祖父之德,足启后人。老当益壮,宜寿长春。无奈不测,急病缠身。一卧不起,迅速辞尘。呜呼祖父,百喊不闻。肝肠断绝,血泪沾巾。哀号祭奠,悲痛难陈。黄泉有觉,来品来尝。呜呼哀哉! 尚飨!
9、悼词是对死者表示哀掉的话或文章。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悼词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缅怀与敬意的一切形式的悼念性文章,狭义的悼词专指在追悼大会上对死者表示敬意与哀思的宣读式的专用哀掉的文体悼词是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缅怀与敬意的悼念性文章。今天的悼词是从古代的诔辞、哀辞、吊文、祭文一步步演化而来的。
10、挽悼:对逝者的追思、怀念、凭悼,具体含义:
11、感情色彩中性
12、结语用“尚飨”。
13、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14、成语释义憗:愿;遗:留。天公不愿意留下这一个老人
15、表示哀痛之情。
16、祭文结尾用“尚飨”一词结尾。“尚飨”是临祭而望亡人歆享之词。尚,是庶几,希望也;飨,设牲牺以品尝也。
17、汉·蔡邕《陈太丘碑》:“天不憗遗一老,俾屏我王。”
18、死者逝世的情况。
19、祭奠人。
20、挽歌是写给死者的诗歌。挽歌是古人送葬时所唱的歌,由乐曲和歌词两部分组成。春秋战国时期,挽歌已经产生了。汉魏以后,唱挽歌成为朝廷规定的丧葬礼俗之一。挽歌独特的悲哀情调和凄丽的美学风格表达了士人以悲为美的美学观念,也是他们独具风神的生存哲学的诗意显现。
21、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22、tiānbùyìnyíyīlǎo
23、祭文的书写格式:
24、祭文是死亡祭祀的祭品之一。它是为祭奠死者而写的哀悼性文章,是在人死后葬于灵前诵读,或者是在死者周年发表的悼念文章,其内容相当于今日的悼词,但格式及结构安排以及语言与今之悼词有很大的区别。祭文的内容主要包括,何时、由谁来祭、祭谁;颂扬被祭者生前的优点和功德;最后为结束语。 古代祭文多以个人名义而写,且大多用文言文,用典故较多,讲究文辞华丽,并且格式严格,有些还有一些迷信色彩,今人应批判地学习。现在,一般不再用祭文。 祭文是祭祀或祭奠时而写出的诵读文章。古时的祭文,范围极度为广泛,祭天、祭地、祭鬼、祭神、祭人、祭物,无所不包。我们所说的祭文,主要是指为祭奠死者而写的诵读文章,用它来表示对亡亲故友的哀念之情。 祭文既是哀悼死者的文辞,所以在写作时感情要真挚,要表达出悲哀沉痛的感情,读起来委婉动人。过去的祭文,人们习惯以“维”字开头,“维”是助词,作发语词用,无别的意思。其内容比较简短,语言精练,以四言押韵者居多,结尾常用“尚飨”收尾,“尚飨”是希望亡灵采歆尝祭品之意。新祭文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变化和发展,在内容上体现了积极的思想和时代精神,既有寄托对死者的哀思,又鼓励生者化悲痛为力量。在形式上比较自由,语言朴实,感情真挚,有用韵文写的,也有用散文写的,比较适合家祭之用。 例如: 祭父文 维公元某年某月某日,不孝男等,谨以清酌时馐祭于显考某某府君之灵前日:呜呼,痛维吾父,偶染微恙,一病亡身。嗟余不孝,祸延严君。号天泣血,泪洒沾土。深知吾父,毕世艰辛。勤耕苦种,日夜奔忙。创家立业,俭朴忠信。处世有道,克已恭人。至生吾辈,爱护如珍。抚养教育,严格认真。如斯人德,宜寿百旬。俾为吾女,定省晨昏,侍奉敬养,略报深思。胡天弃我,一别吾分。魂游冥府,百喊不闻。瞻望不及,音容莫亲。哭断肝肠,情何以伸。兹当祭奠,聊表孝心。化悲为俭,化痛为勤。继承遗志,成家立身。先父九泉有灵,来尝来品,呜呼哀哉!尚飨! 再如记念5、12地震遇难者文: 维公元2009年度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周年之际,生者谨备鲜花素果,致祭于万千蒙难诸子灵前,沉沉告以辞曰: 天地不仁,毁我西川锦绣;生灵涂炭,戕我十万同胞。 魔掌伸来,庐舍城垣倾覆;震波荡及,山原道路痉挛。 生死相依,忍对无辜喋血;情义牵动,不堪志士伤怀。 倾情营救,有赖三军用命;举国驰援,全凭中枢运筹。 众志成城,挽狂澜于既倒;同舟共济,涉危难而后安。 斗转星移,回望伤心岁月;鲜花素果,告慰黄土英灵。 寄肠可舍,故旧亲人尚健;抱恨无穷,苍天碧海全知。 屋舍倾颓,新居有望崛起;田畴狼藉,老茧定能刨平。 校园损毁,难阻书声琅琅;桥路鳞伤,抢通国道绵绵。 杜鹃声里,河波映秀重启;羌寨村头,壮士擂鼓传音。 白水湖上,又现鹰飞鱼跃;龙门山谷,渐苏草绿花红。 多难兴邦,乃成泱泱大国;玉汝于成,方显代代英雄。 魂兮安息,大任留诸生者;慷慨高歌,举樽还诵国殇。 PS:至于你说的男女之分应该是没有的古代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身份低微是不能给家里逝去的先人写祭文的。以上是我摘来的,写祭文你可以问问家里的老人,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