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里,特别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五蕴三科,都是虚妄不实之法,理当破之,因此不须多加赘说。可是,为什么圣者所修的十二因缘、四圣谛以及菩萨所修的智得,也要破除呢?这是因为十二因缘、四圣谛以及菩萨所修的智得,也只不过是我们修行过程中,阶段性的路标而已。虽然路标非常重要,但我们不能只在路标处停滞不前,而是要沿着路标所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行。只有这样,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获得自在和解脱。
2、菩提萨陀,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翻译】菩萨因为运用了无上正等整觉智慧,所以心灵平静,心无杂念,没有挂念就不会又害怕,脱离了低等趣味,最终修行圆满。
3、因为手指的标向作用,我们藉此而见到了月亮。如果我们紧紧盯着手指不放,则永远也见不到月亮。这就好比治病的良药,只要疾病一旦除去,其药亦当自弃。正所谓“渡河当用筏,到岸不须舟”。
4、心经原文是
5、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翻译】所以确认:般若波罗蜜多是修行中最重要的,就好比大神咒,是最光明的法器,是大家都信奉的真理,想要将苦厄都清除,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就要牢记“般若波罗蜜多”这句真言。
6、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翻译】从整体来看,色与空没有本质的区别;从组成部分来看,也可以说色与空是相同的。空是色的一部分,色包含空。这句话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观点论证、思考,结论是不会变的。Ⅰ、色:指肉眼能看到的人、非人、物品,如人、花朵、山川湖海等,不是通常说的女子的姿色,也不是色戒Ⅱ、空:肉眼看不见但真实存在的
7、如来说法利生,有显有密。经典中,明说道理以示人之修持者,谓之显教;不事解释,唯加持功用者,谓之密言。显说即经文,密说即咒语。
8、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翻译】能够随心所欲观察自己,检验自己身上是否有佛性存在或者奥秘的觉者,在运用无上正等整觉智慧思考生命是如何存在或者消灭的过程,就可以真真切切的看到宇宙的构成,也能认识到一切的苦难都是可以化解的。
9、佛陀说法,常常显密兼施,经咒并举,其意即在于此。如《楞严经》,有楞严咒;《药师经》,有药师咒;《弥陀经》,有往生咒等等。
10、我喜欢去临摹这个心经,如果你有时间也可以去临摹下,更有深度的去理解它们
11、欢迎评论转发
12、什么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呢?这就是中观,是为了破除我们于色空二边的执着。
13、什么是“空不异色”呢?这就是假观,是为了破除我们的断灭之见和顽固空见。其目的,是要让大家明白,我们的身体(色身)虽然是无常的、变化的、没有实体的,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它的缘起假有和暂时的存在。我们把缘起的、假有的、暂存的,都是因缘所生的这些概念,高度浓缩成一个字,那就是色,所以说“空不异色”。用假观来破空执,使我们了知,所谓的空,是缘起的性空(空而不空,谓之真空)。因此,在《心经》中才有“空不异色”这一句经文的呈现。(观空即色成大悲,若无假观,则怎能入世度生?)
14、因为众生根性各殊,故使如来显密并施。有当由显说而得益者,则用显说以引导之;或应从密说而获益者,即示密咒而摄取之;再有须藉兼持显密二种而获益者,则显说之后更说密咒。若显若密,莫不使其各适机宜而修持获益。
15、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翻译】无论是有外表能看见还是看不见,没有具化的事物,它们都是空的,也都是可以变的,这是它们的特点,不会在生长的过程中再变化。
16、《心经》又在显说经文的最后,告诉我们:“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由此可知,不仅十方三世的大菩萨们,依靠般若的智慧,而获得究竟涅槃;就是现在、过去、未来的三世诸佛,(在因地中)也无一不是依靠此般若胜妙法门修行,而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圆满佛果。
17、《金刚经》上讲:“一切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把《金刚经》上的这段话,拿到这里来注解《心经》,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18、在显说般若中,“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四句,应该说是《心经》中最难理解的部分。
19、这里,需要特别加以强调的是,我们很多人都在心里这样想:“我的病现在是好了,可将来要是再生病,不是还要吃药吗?因此,我得把药留着!至少,我要把药方留着,以防不测。”“我虽然现在是过河了,可是我还得回来啊!因此,我得把木筏背着。至少,要找一个安全的地方,把它藏着。以备回转时再用!”
20、《心经》在显说经文的一开头,就给我们树立了“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的光辉典范,这让我们对修学般若波罗蜜多,增添了无比的信心和无穷的力量。
21、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心经解释
22、《心经》表面上在破妄,而实质在显真。什么是妄?我执和法执!什么是真?缘起性空!
23、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翻译】三世,也就是以前、现在、未来的诸佛,依靠那到达彼岸的大智慧,荣获了无上正等正觉的智慧,成就果位。
24、这四句话大家都熟悉,也都能背。可是,怎么去理解?特别是如何正确地去理解?非常重要!
25、《心经》,主要分为显说般若和密说般若两大部分。
26、比如,这个“色”字,假如我们把它解释成“女色”,或者说“美色”,似乎缩小了它的外延;但是,如果把它理解成“一切的物质现象”,好像又扩大了它的外延。
27、所谓经显义理,咒宗秘密;义理可以阐释,秘密不可解说。显说是以言语文字阐发道理,令人见闻启悟,依法修行而获益——开发智慧,灭除烦恼障。密说虽不可明示于人,然为诸佛菩萨威力加被,具有秘密功德,含藏极大神力,能令至心持诵者,获得不可思议之利益——增长福慧,消灭罪业障。
28、为什么先(破)色,而后(破)受想行识呢?这就好比浣衣磨镜,必先粗而后细。因此之故,先色空而后心空也。
29、点赞加关注每天教你不同的瑜伽知识和更多正确方法
30、然而,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就会明白:缘起而性空(即有是空),所以说“色即是空”;性空而缘起(即空是有),所以说“空即是色”;缘起而性空,性空而缘起,即有是空,即空是有,所以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用中观来破色空二边之执,让大家觉悟有而非有、空而不空、非有非空、亦有亦空,证悟即色是空、即空是色的不二境界。因此,在《心经》中才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两句经文的呈现。(悲智双运成正觉,若无中观,则怎能获证圆融相即之中道?)
31、《心经》的第二部分,是密说般若。或经或咒,原同一体,若显若密,本无异致,所谓显即是密,密即是显,经即是咒,咒即是经。经是显咒,咒是密经,显说即具密咒之利益,密咒亦诠显说之妙义。所以说,《心经》的全经妙义,无不总摄在它的密咒之中;而全咒密益,亦无不统归在《心经》的显说文中。
32、《心经》显说经文的中间部分,都是在破执。因为是破执,所以采用的都是遮诠的语法和否定的语气。“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我们仔细观察,即可知道,《心经》中出现最多的字,就是“无”字,前后一共有21次之多!其次是“不”字,出现了9次!再者,即是“空”字,出现了7次!可以不夸张地说,《心经》所讲的内容,无非是说,在般若智慧的照耀下,诸法无不空(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只有远离一切的虚妄执着,才能得到彻底的自在解脱。
33、什么是“色不异空”呢?这就是空观,是为了破除我们的常一主宰的执着。其目的,是要让大家明白,我们的身体(色身)是无常的、变化的、没有实体的,都是因缘所生的。我们把无常的、变化的、没有实体的,都是因缘所生的这些概念,高度浓缩成一个字,那就是空,所以说“色不异空”。用空观破有执,让我们明了,所谓的有,是缘起的假有(有而非有,谓之妙有)。因此,在《心经》中才有“色不异空”这一句的呈现。(观色即空成大智,若无空观,则怎能脱俗入道?)
34、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身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翻译】所以空气中我们看不到的物体,是不存在色的,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要归于空;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也要归于空。如果我们的空没有六根六尘,那么心中就没有疑惑,也不会心生烦恼,也不会参与生老病死,不会积累业障,也不会获得业障的后果。如果不用我们动心动脑去获取什么,不是不想,而是无欲无求。
35、因为有相,所以是有限的;只有无相,才是无限的。《心经》从世间有情的五蕴,一直空到出世间的无智无得。因为空得完全彻底,所以能够不取一切相。以其不取一切相,所以能够即见诸法实相。
36、其实,《心经》原典中“色”字的真正意义,应该是指我们的身体(色身)。只有这样,才能与破除我执相吻合、相一致和相呼应。
37、为什么说“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呢?色蕴既尔,四蕴皆然,故云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我们的生理组织固然如此,同样,我们的心理活动,即受想行识也是一样的。
38、以上两种错误的想法,是因为他忘记了圣者是“永不退转”的啊!也就是说,从此以后,你再也不会生病啦。过了河,你就再也不用回来啦。你看到过有费尽心力,好不容易从大火中逃命出来的人,又回头钻进火海里去的吗?没有!一个也没有!如果要有,那肯定是为了救别人。那就是菩萨!
39、我们一般人都认为色是生、空是灭;色是垢、空是净;色是增、空是减;色是事,空是理;色是相,空是性;色是用,空是体。总而言之一句话,色就是色、空就是空、色不是空、空不是色。
40、即说咒曰:揭缔,揭缔!波罗揭缔,波罗僧揭缔,菩提萨婆呵。【翻译】既然如此,就让众生去信佛,在信佛的路上,路途就是归宿,想要修成正佛,就要靠自己的努力,这样就能获得无上正等整觉的智慧。
41、《心经》的咒语是这样的:“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如果翻译过来,大意是:(依般若得度)去吧!(依般若得度)去吧!(依般若得度)到彼岸去吧!大众都(依般若得度)到彼岸去吧!速疾成就无上(佛)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