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反映清明节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高翥《清明日对酒》
3、独在异乡为导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4、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5、念楚乡旅宿,柔情别绪,谁与温存。——黄孝迈《湘春夜月·近清明》
6、清明时节雨声哗,潮拥渡头沙。——张炎《朝中措·清明时节雨声哗》
7、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8、酒家何处有,童指杏花村。
9、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唐《清明》
10、夜深微雨润堤沙,香风万家。——王元鼎《醉太平·寒食》
11、半夜凉初彻。
12、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又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因此,重九就叫"重阳"。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将这一习俗传入民间的。
13、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14、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15、寒食时看郭外春,野人无处不伤神。——云表《寒食诗》
16、佳节又重阳
17、重阳节还要赏菊饮菊花酒,起源于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士大夫,还多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很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种。清代以后,赏菊之俗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18、一唐.杜牧
19、反映重阳节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0、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21、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窦巩《襄阳寒食寄宇文籍》
22、去年上巳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宋之问《寒食江州满塘驿》
23、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4、上巳清明都过了,只是春寒。——蒋春霖《浪淘沙·云气压虚栏》
25、重阳节的古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6、反映重阳节的诗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7、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北宋《元日》
28、清明节记典故世的先倍,年年如此,发杨下去。
29、译文:鞭炮响转眼间一年己过,屠苏酒暖心房春风吹拂。
30、古代,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人登高诗很多,大多数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31、待到重阳曰
32、玉枕纱厨
33、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34、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重阳节除了佩带茱萸,也插菊花。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35、清明时节雨,行人欲断魂。
36、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程颢《郊行即事》
37、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38、译文:清明节这一天,雨下个不停,路上的行人都神色愁闷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