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出自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3、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4、结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转、结二句,绝妙情语,亦千古名句;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
5、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6、fēiláishānshàngqiānxúntǎ,wénshuōjīmíngjiànrìshēng。
7、“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这首诗的特点是借助登峰,表达了诗人初入仕途,豪情万丈,希望能作出一番功绩,借登飞来这种情感。
8、译文: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在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站在最高层。这首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9、《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10、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11、前两句翻译: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就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12、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13、飞来山上千寻塔,
14、登飞来峰是王安石的名作,诗中表现出无所畏惧积极进取的乐观态度的句子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5、不畏浮云遮望眼,
16、自缘身在最高层。
17、本诗用隐喻,表明作者决心推行新法,不畏权贵。也表达自己对时局的不满,这样写更能突出作者的思想。
18、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19、闻说鸡鸣见日升。
20、búwèifúyúnzhēwàngyǎn,zìyuánshēnzàizuìgāocéng。
21、不畏浮云遮望眼出自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公元1050年(宋仁宗皇祐二年)夏天,诗人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途经杭州时,写下此诗。
22、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23、这首诗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助飞来峰上的千丈高的古塔来抒发自己渴望登临塔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又借景比喻一个做人的道理,就是借助登上古塔顶端说明:我是这样的感到寂寞因为我身处在最高的境界,无人可以和我相比!就这样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了!请参考。
24、登飞来峰这首诗的写作特点跟其他写景的古诗一样。在古代写景的古诗有两类,一类是纯粹的写景状物,这类作品很少。另一类是,写景多半是为了抒怀,将自己的心情、意愿、抱负、期待,寄托在所写的景色之中,字里行间,或欢快或低沉,或意气洋洋或惆怅失意,无不是作者当时的心情和心志的流露。登飞来峰就是属于后者,诗人初入仕途,豪情万丈,希望能作出一番功绩,借登飞来峰来抒发自己的这种情感。
25、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6、这首诗是写景诗,但通过景物的描写却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抱负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精神境界借景抒情,寓抽象事理于具体形象之中,这样写形象生动。
27、这样写的好处是托物言志,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28、不畏浮云遮望眼出自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诗人借自己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在政治上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29、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
30、这首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31、登飞来峰
32、《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诗表现了王安石为实现自己抱负而勇敢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33、作者王安石,注意“畏”字的拼音,那个第四声是写在“e"上,而不是“i”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