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网站首页 > 句子大全 > 精选用城下之盟造句【30句】

精选用城下之盟造句【30句】

时间:2023-07-21 10:55:24

用城下之盟造句

1、宋朝因为积弱,所以和外族交战,往往无论胜败都签下了城下之盟,苏旬因此写了一篇〈六国〉来讽刺。

2、chéngxiàzhīméng

3、近义词:

4、自食其力、自强自力

5、澶渊之盟是宋给辽设下的圈套,并非丧权辱国。

6、清朝统治者屈服于外敌压力,屡次签订城下之盟。

7、反义词:

8、澶渊之盟看似城下之盟,表面上看上去北宋有丧权辱国的嫌疑,但单纯的契丹人怎么会知道汉人的城府有这么深呢?

9、三、从此之后,契丹人的战斗力一直都在下降,直至灭亡。

10、契丹人拿了这些钱之后,受益的基本是那些实权派的王公贵族。本来南下就是为了抢东西,现在有人把东西送给你,小日子一旦过的舒服了,谁还愿意提着脑袋去打仗?北宋的边境从此和平了,同时,需要调兵遣将御敌的费用也几十倍给省下来了。

11、身不由己、不由自主

12、二、宋朝的谋略

13、城下之盟(chéngxiàzhīméng)  解释:指在敌方兵临城下时被迫签订的屈服的和约。  出处:出自《左传·桓公十二年》:“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  用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用于政治与军事方面  示例:国有已困之形,人有不困之志。君民效死,与城俱碎,岂肯为~哉。(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五回)

14、城下之盟造句1、八国联军攻占北京,迫使清朝政府签订城下之盟〈辛丑条约〉。

15、城下之盟偏正式;作主语、宾语;用于政治与军事方面。

16、宋朝没有控制草原和大漠,失去了战马产地,所以骑兵一直处于下风。榷场开通后,你还管得住走私吗?利益面前,自有辽人去赚这个钱。你说北宋这笔账算得划算不划算。

17、答:不是,鸿沟之盟不是成语,甚至都不是词语,它只是由这四个字拼凑而成。城下之盟才是成语。

18、从经济上来讲,北宋和辽根本不是一个等量级的。当年,澶渊之盟北宋答应每年给岁币10万两白银,绢20万匹,折算出来也就30万两白银而已。这个钱只是相当于北宋枢密使级别十几个人的年薪,数目小到连皇帝起初都没有相信。

19、但这些钱给了辽国之后去哪儿呢?别忘了澶渊之盟还有一个条件,那就是设立榷场开通边境贸易。两国在边境地区的雄州和霸州等四个地方开放榷场,进行贸易互市,辽人把这些钱乖乖的又拿了回来,购买北宋的粮食、手工品、陶瓷、绫罗绸缎等。而北宋能买辽国的东西,只有牲畜、兽皮、药材。北宋对辽的贸易顺差大概在十到20倍之间,涉及到回流回来的资金可能是岁币的上百倍。这么看这个钱哪是岁币呀?分明就是投资。

20、我们两家公司实力相当,既谈合并就要公平,怎能逼我们签下城下之盟,完全受制于他们?

21、盟:盟约;和约。因强敌兵临城下而被迫签订的屈辱性和约。

22、如今敌众我寡,只好签下城下之盟,以减少伤亡。

23、国有已困之形,人有不困之志。君民效死,与城俱碎,岂肯为城下之盟哉。(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五回)

24、契丹人原本是一个游牧民族,历来就不善于耕种土地,冬季和天灾都会带着队伍南下抢劫。宋朝考虑的一定不会只是解决澶州之战的问题,朝廷思考的是彻底解决契丹人每年都南下抢劫的问题。

25、战争结束后,失败的国家,也只有签订城下之盟。

26、先秦左丘明《左传桓公十二年》:“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

27、成语名称:城下之盟。

28、利用这种政策,宋朝把北边的契丹人,从一群老虎圈养成了一群羊。久而久之,辽的军队再也不是当年的契丹骑兵了。北宋已经从战略上完胜对手。后来女真人崛起的时候攻打辽国,契丹人已经变得不堪一击。

29、一、北宋版的经济殖民主义政策

30、城下之盟,指敌国兵临城下时被迫订立的盟约。《左传·桓公十二年》记载,楚国攻打绞地(今湖北郧县西北),“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后泛指被迫与敌人签订的屈辱性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