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的首句写出了秋夜的什么特点?(写出了秋夜的漫长.)诗中“漫漫轻云露月光”表达了怎样的心境,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凄清孤寂.寂寞悠思的心情.)《秋夜诗》是唐代诗人张仲素创作的一首闺怨诗,此诗前三句描写了漏壶滴水,天边轻云,秋虫夜鸣的秋夜景象,此诗最后一句却直接表露出闺阁女子对丈夫的思念和担忧的真挚情感,借景抒情,细腻温婉。
2、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3、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4、第四句“征衣未寄莫飞霜”是思妇内心的独白。她是在向老天爷求告呢,还是在径直命令呢?求告也罢,命令也罢,总之都可以从这天真的出语中窥见她对丈夫的无限深情。
5、王维《秋夜曲》拼音版原文如下:guìpòchūshēngqiūlùwēi,qīngluóyǐbáowèigèngyī。yínzhēngyèjiǔyīnqínnòng,xīnqièkōngfángbúrěnguī
6、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7、年代:【唐】作者:【张仲素】
8、这首诗写闺中人一夜间的情思,抒情细腻,结构工巧。篇中的女主人公因丈夫远行,离情萦怀。计时的漏壶在静夜里响起“丁丁”的滴水声,一滴滴、一声声,仿佛都敲打在她心坎上。她听着,数着,心里着急地在想,夜怎么这么长啊!她百无聊赖地把目光投向天空,天幕上无边无际的轻云在缓慢地移动,月亮时而被遮住,时而又露了出来。思妇在失眠时的所见所闻,无不引动并加重着她的凄清孤寂的感情。
9、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10、这首诗采用了画龙点睛的写法。前三句虽然是以情取景,但若没有末一句的点题,读者既无法领会景中之情,也不可能知道全诗主要抒写什么感情,诗中的主人公又是谁。最后一句响起思妇情浓意深的一片心声,使人恍然大悟:原来诗人在《秋夜曲》中所要弹奏的,不是别的,而是思妇心上的那根悠思绵绵的情弦。
11、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12、末两句是写情,主人公寂寞难寝,殷勤弄筝,接写“弹筝”的行动,似迷恋乐曲,实际上以乐曲寄情。诗人借用女主人公心理活动来展示其独守空房的哀怨,曲尽其妙;代写思妇心境,抒发内心空虚的痛苦,更显深刻细腻生动,流露出女主人公独守空房、思念丈夫的怨情,表现出诗人诗艺的功力。
13、月夜忆舍弟杜甫〔唐代〕
14、杂曲歌辞·秋夜曲
15、银筝夜久殷勤弄,yínzhēngyèjiǔyīnqínnòng,心怯空房不忍归。xīnqièkōngfángbùrěnguī。白话文释义:月亮初升时秋露已经稀微,身着单薄的罗衣并未更换别的衣裳。漫漫长夜满怀深情地银筝拨动,心中害怕独守空房,不忍进屋睡觉。扩展资料《秋夜曲》这首诗前两句是写景,写得颇为悠闲,秋夜微凉,景物凄清;诗人描写了一种清冷的景象,以此为“背景”,再写女主人公的“衣着”,以衬托其孤寂。
16、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17、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18、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的《秋夜曲》全文注音如下:秋夜曲qiūyèqǔ桂魄初生秋露微,guìpòchūshēngqiūlùwēi,轻罗已薄未更衣。qīngluóyǐbáowèigèngyī。
19、秋壁暗虫通夕响,寒衣未寄莫飞霜。
20、在失眠的长夜里,暗处的秋虫通宵一直在鸣叫着。听着听着,她突然想到该是给丈夫准备寒衣的时候了。第三句中的“通夕”二字明是写秋虫的鸣叫的时间之长,实际是暗示思妇通宵达旦未能成眠。“逼”字用得神妙,既“逼”出秋虫的叫声,衬出思妇难耐的寂寞,又“逼”得思妇转而想到丈夫寒衣,自然引出抒情的末一句。
21、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22、寄往洛阳城的家书老是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