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正确写法是,先写外文,在写中文
2、十二日,月亮似被割过,都知不到中秋不会复圆得不到全貌,月未圆满而不开心,反向理解下即明瞭,理解后怎样呢,然后可以明白一些人生的问题并超越它,是何等庆幸,于等待大军途中。
3、十二月割知不中秋不复不得相未复还恸理反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
4、卷前引首清高宗弘历行书题“至寶”两字。前隔水乾隆御题一段。帖正文右上乾隆御题签“晉王獻之中秋帖”一行。
5、最好是单独拿一张纸使用正楷写上释文,不要破坏了原作的美感。可接受的做法是用铅笔在作品背面的角落上把释文写上(字数较少的话)。
6、《中秋帖》是《宝晋斋法帖》、《十二月割帖》的不完全临本,原帖在“中秋”之前还有“十二月割至不”六字。帖用竹料纸书写,这种纸东晋时尚制造不出,约到北宋时方出现。从行笔中可知,所用毛笔是柔软的无心笔,而晋朝使用的是有心硬笔,吸水性较差,笔的提、按、转折往往不能灵活自如,常出贼毫,如此帖那种丰润圆熟、线条连贯、行气贯通、潇洒飘逸的效果是写不出来的。清吴升《大观录》云:“此迹书法古厚,黑采气韵鲜润,但大似肥婢,虽非钩填,恐是宋人临仿。”据当代书画鉴定家研究,大多认为是宋米芾所临,故同样宝贵。
7、在写金文、篆书作品时,为了便于辨认,所以就需要写出释文。释文书体一般用楷书或行书。
8、释文:“中秋不復不得相還爲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行书3行,共22字,无署款。
9、前书云:至三月间到之,何能尽情忧。足下所惠。极为慰也,不谓也。读此帖,有种古意跃然纸上。章草为隶书的草写,虽在字的笔画写法上采用连笔,但结字却是独立而互不牵连的,《豹奴帖》将此特点呈现得恰到好处,在用笔上毫无拘谨之态,笔画顿挫有力,连带自然,粗细对比有着浓厚的“隶意”,结字体势古朴,通篇节奏感极强,与传世的皇象《急就章》、索靖《月仪帖》相比,似更流露着一股潇洒、自然的气息。
10、卷前后及隔水钤有宋北京“宣和”内府、南宋内府,明项元汴、吴廷,清内府等鑑藏印。
11、《中秋帖》是著名的古代书法作品,曾被清高宗弘历(乾隆皇帝)誉为“三希”之一,意即希世珍宝。
12、丧乱三帖 王羲之“丧乱三帖”:“丧乱帖”、“二谢帖”和“得示帖”,合裱于一卷,《丧乱帖》八行、《二谢帖》五行、《得示帖》四行,共一纸。日人有总称为《丧乱帖》者。纸本,纵26.2厘米、横58.4厘米,日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藏。 帖有“延历敕定”朱文印。延历为日本桓武天王年号(公元782——805年),相当于中国唐代德宗朝。此三帖实为唐模本。可见当时模写后不久即流入日本。(注:此卷现已被改为轴装) “丧乱三帖”是王书中的精品,笔法变化莫测,笔走龙蛇。唐太宗云“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反直,”在此帖中表现的最为明显。 一、王羲之《丧乱帖》行草,摹本,白麻纸。纵28.7厘米。8行,62字。 《丧乱帖》面目近于《频有哀祸帖》,然转折更为圆活流纵,字侧仄更甚,墨色枯燥相间而出,至纸末行笔更为快疾。可以想见作者当时啜泣难止、极度悲痛之情状。 释文: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 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 首顿首。 二、王羲之《二谢帖》摹本日本皇室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藏 《二谢帖》和《得示帖》、《丧乱帖》连成一纸。纵28.7厘米。5行,行草书。 释文:二谢面未?比面迟承良不静。羲之女爱再拜,想邰儿悉佳。前患者善。所送议当试,寻省。左边剧。 三、王羲之《得示帖》摹本,纸本。纵28.7厘米。4行,32字。行草书。此帖与《丧乱帖》、《二谢帖》共一纸。 释文:得示,知足下犹未佳,耿耿。吾亦劣劣。明日出乃行,不欲触雾故也。迟散。 王羲之顿首。 日本学者内藤乾吉称:此帖用纸类似白麻纸,纵向有条纹,系用双钩填墨法所摹。在第一行末‘之极’右侧,有‘僧权’二字左半部分押署。《二谢帖》的第二行末,‘再行’右侧,有一‘珍’小字押署。‘珍’即梁朝鉴赏家姚怀珍。此帖右端纸缝处,钤有‘延历敕定’朱文御玺三处,钤印的形式与《孔侍中帖》同,中间一玺中正,上下二玺右斜,显示曾为日本桓武天皇内府所藏。日本《支那墨宝集》载:‘此幅久藏御府,后西院天皇崩后,购于尧恕亲王。亲王为妙法院教皇,经该院保存至今,后献为帝室宝藏。’ 此帖在日本流传了一千三百多年,被视为国宝,为中国书法界所知不过百余年。清光绪十八年(一八九二年),杨守敬首先摹勒于他的《邻苏园帖》,墨迹印刷品的传入,则在一九三四年以后。 此帖提及的‘先墓’及其‘修复’事,今人王玉池推定先墓在洛阳,其修复之事,在永和七八年,也不排除在永和十二年桓温收复洛阳时。韩玉涛认为先墓在琅邪,修复之事,在永和十二年八月。刘涛根据此帖书风与《十七帖》距离较大,认为可能是王羲之五十岁(永和八年)左右所写。 此帖用笔挺劲,结体纵长,轻重缓疾极富变化,完全摆脱了隶书和章草的残余,成为十分纯粹的行草体。书写时先行后草,时行时草,可见其感情由压抑至激越的剧烈变化。 韩玉涛《王羲之〈丧乱帖〉考评》一文,说此帖不可及处有四:第一,这本身就是一篇优秀的杂文;第二,此帖字势雄强,是右军真面目,是真正的右军风骨;第三,《丧乱帖》兼备雄强和惨淡之美;第四,此帖表现了由行入草的完整的过程。因此,《丧乱帖》是一件难得的珍品,是王羲之最有代表性的末年之作,远胜《神龙兰亭》。 当代书法大家崔学路先生评《二谢帖》曰:“二谢书先正即行,终为大草,亦庄亦谐,亦方亦圆,亦轻亦重,全由心出,一任自在,当为右军晚年书,真大化境地耳。”...
13、卷后有明董其昌、项元汴,清乾隆题跋,其中附乾隆帝、丁观鹏绘画各一段。
14、可以根据绘画作品的风格选定介绍的风格走向,比如作品是清新风的,介绍的风格走向就是文艺。
15、介绍的文体则根据绘画作品的内容,推荐现代诗歌或者抒情小段、短句。作品介绍的内容需要符合作品所要表达的信息,这个比较简单了,只要参考作品的主题就好。
16、东晋书法家王献之《中秋帖》原文:
17、释文:羲之顿首。昨得书问,所疾尚缀缀,既不能眠食,深忧虑。
18、释文指通篇释译。注释只翻译晦涩难懂的部分
19、另外,附释文时,不仅要把内容一字一句地对应上,对于不是很常见的词句或格言,还应把出处做个说明。
20、悬吾情,至不能不委。(嫂故)不差,豹奴晚不归家,随彼弟向州也。
21、草书不是实用性书识,能辨识的人少,所以草书作品,习惯上都要附加书写的文字说明,叫须附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