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可惜出师伐魏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代英雄感慨泪湿衣襟!
2、去哪里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3、(1)对比手法: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
4、二、《蜀相》原文:
5、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6、这首诗意境开阔,感情沉郁,气韵浑厚。
7、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其中颔联撷取了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后四句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尾联以诸葛亮自比,不满和悲叹之情交织在—起,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8、陆游〔宋代〕
9、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0、既有对世时艰难的慨叹,又有对自己当年抗金复国的壮心豪气的袒露。
11、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12、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13、赞赏刘锜等曾乘着高大的战舰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州渡口,吴璘等也曾骑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
14、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15、三愤“鬓先斑”。早年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
16、(2)借古讽今:诗中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恨。颂古在于非今,落笔千载以上,旨在千载以下。
17、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18、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气概有如高山。
19、我白白地自认为是边防上的长城,对镜照看衰老的头发早已花白。
20、追叙自己早年的宏图大志和气壮如山的爱国热情。
21、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22、【宋】【陆游】
23、诗篇名。南宋陆游作。当时作者罢官闲居在乡。诗中回顾了自己青壮年时代的军旅生涯,感慨功业未成而身已衰老,并流露出对南宋朝廷的不满。全诗气概悲壮,语意深沉。
24、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原文:书愤五首·其一宋代: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25、杜甫〔唐代〕
26、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27、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28、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这样的诗句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29、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30、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1、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32、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辅佐两代君主的老臣忠心耿耿。
33、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34、《出师表》这篇文章真是举世闻名,千载以来谁能与诸葛亮差不多?
35、书愤意思是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书是写的意思。
36、书愤通过借古讽今的表达技巧表达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
37、一、《书愤》原文:
38、《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39、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
40、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如此艰难,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
4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42、一愤“世事艰”。艰者,难也。“世事”也即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事业,它究竟有多难?只举同时代抗金英雄岳飞的遭遇可见一斑。抗金名将抱定“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壮志,杀得金兵闻风丧胆、节节败退,直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可就是这样一位抗金骨干。却正因为此被汉奸秦桧等民族败类以“莫须有”之罪诬害而死,年仅三十八岁。报国不仅无功,而且有罪,竟至死罪,这难度似乎难于上青天了。
43、赏析:《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其中颔联撷取了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后四句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尾联以诸葛亮自比,不满和悲叹之情交织在—起,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这首诗意境开阔,感情沉郁,气韵浑厚。
44、原文:《书愤》
45、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46、《书愤》主要内容:本书通过追述早年报国壮志、抗金斗争的豪迈生活,描写了晚年罢官闲居山阴的心情;抒发了自己年华老大,夙愿落空,壮志难酬的悲愤;批判了主和派投降误国,表现了诗人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47、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48、自己当年曾以万里长城来自我期许,到如今鬓发已渐渐变白,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49、二愤“空自许”。所谓“塞上长城”是指自己年青时以捍卫祖国、扬威边疆的名将期待自己。认为自己就像万里长城一样,可以抵挡千军万马。可是就诗人的经历来看,年青时参加进士考试因位于秦桧的孙子秦埙之前而被除名。入仕以后多次因力主抗金而被罢官,可谓壮志难酬、请缨无路。着一“空”字,沉痛之极。
50、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51、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52、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53、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54、第三、四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不用一个动词,即写出南宋两大主要战线的典型特征,是广为后人传诵的名句。
55、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前半叙述早年决心收复失地的壮志雄心,后半感叹时不再来,壮志难酬。“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56、书愤这首诗主要通过两个对比手法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