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网站首页 > 句子大全 > 孔子删诗说精选好句29句

孔子删诗说精选好句29句

时间:2024-11-23 18:39:52

1、意思是司马迁说《诗经》本来有3000多篇,后来到了孔子这里,孔子去掉其中一些,只留下符合礼仪,可以用来教化的整理成集。

2、诗言志歌咏言出自尚书舜典。

3、汉代经学家认为古诗有三千篇,孔子取其“可施于礼义”者,删定为三百篇,编为《诗经》,以垂教后世,甚至认为:“《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4、诗言志”作为一个理论术语提出来,最早大约是在《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记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诗以言志”。后来“诗言志”的说法就更为普遍。《尚书·尧典》中记舜的话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庄子·天下篇》说:“诗以道志。”《荀子·儒效》篇云:“《诗》言是其志也。”《左传》所谓“诗以言志”意思是“赋诗言志”,指借用或引申《诗经》中的某些篇章来暗示自己的某种政教怀抱。

5、司马迁最早提出“孔子删诗”一说。

6、“删诗”指的是春秋时期,诗歌是很多的,据司马迁说有3000多篇,后来孔子十取其一,整理成集,就剩下了305篇。

7、从新出土的简帛情况来看,诗经的流传情况远比我们原先预想的要复杂,可以肯定,孔子并不是唯一一个对诗经进行过整理的人,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他无疑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整理者,因此,如果问诗经的编辑者是谁?我们很难说就是孔子,或者就是周朝的采集诗歌的官员,我认为,不妨可以这样回答,诗经的编辑,是包括孔子在内的,历经了从东周到西周的许多人之手,孔子只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代表。因为请注意,当时的成书和我们现在的成书不一样,古书的形成往往要经过漫长的时期,非一人一时之手,是很正常的现象。

8、“孔子删诗说”最早出自司马迁著的《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馀篇,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上采契后稷,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9、又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10、茅子受读而题之曰:若君者,非古之志士之遗乎哉?孔子删《诗》,自《小弁》之怨亲,《巷伯》之刺谗而下,其间忠臣、寡妇、幽人、怼士之什,并列之为“风”,疏之为“雅”,不可胜数。岂皆古之中声也哉?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人,矜其志。犹曰“发乎情,止乎礼义”,“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焉耳。

11、孔子(孔夫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等,“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12、我个人认为:发乎情止乎礼的意思是指谈情说爱是可以的,但是不能逾越礼法的界限,根据诗词的描述,这个界限主要是针对贵族,不能强抢民女,不能不顾女子的感受。这里的“止”并不是停止感情的意思,而是指礼法所允许的范围就要停下来,不能因为情爱就做出逾越礼法的事情。

13、诗言志,是我国古代文论家对诗的本质特征的认识。《诗经》的作者关于作诗目的的叙述中就有“诗言志”这种观念的萌芽。

14、青霞沈君,由

15、孔子删诗说是关于《诗经》的编辑的一种重要的说法。这种说法影响很大,但是教材认为已经有很多有力的论据证明孔子虽然对《诗经》的完善、传播和保存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他未曾删诗。《诗经》的最后删选编订者应该是周朝的乐官。

16、这就将诗人所表达的意思“纯洁”化了。

17、支持“删诗说”的著名人物有欧阳修、程灏、王应麟、马端临、顾炎武、赵坦、王崧等人;反对“删诗说”的阵营要大一些,有郑樵、朱熹、吕祖谦、叶适、朱彝尊、王士祯、赵翼、崔述、魏源方玉润等。现代的主要反对者是梁启超、胡适、顾颉刚、钱玄同等。当代的《诗经》学者基本上不同意孔子“删诗”的说法。

18、孔子修订《诗经》前《诗经》就只有305篇了。周王朝为制礼作乐搜集歌谣编辑成《诗》共收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汉代以后被尊为经典,遂有《诗经》之称。孔子删诗说是关于《诗经》的编辑的一种重要的说法。这种说法影响很大,但是教材认为已经有很多有力的论据证明孔子虽然对《诗经》的完善、传播和保存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他未曾删诗。《诗经》的最后删选编订者应该是周朝的乐官。

19、孔子曾以它作为教材,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20、最早提出“孔子删诗说”的是司马迁。

21、《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

22、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先秦时期称《诗》,又称《诗三百》或《三百篇》,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305篇诗歌。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但关于诗经的编辑者,至今仍有争议,传统认为,孔子对诗经进行了整理,从而对诗经的流传产生了重大影响,司马迁最早提出“孔子删诗”一说。《史记·孔子世家》记:“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从汉至隋,历代学者及有关史志对此皆深信不疑,且有不同程度的补充和解释说明。唐初,孔颖达始以“《书》《传》所引之诗,见在者多,亡逸者少”,从而怀疑“孔子所录,不容十去其九。马迁言古诗三千余篇,未可信也”(《毛诗正义·〈诗谱序〉疏》)。此说实开否定“孔子删诗说”之先河。唐宋以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23、司马迁。“孔子删诗说”最早出自司马迁著的《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24、提出“孔子删诗说”的是司马迁。“删诗说”最初出于司马迁,后来班固、郑玄都支持这个说法。到了唐代的孔颖达编写《毛诗正义》,为郑玄的《诗谱》作疏,才开始提出不同的看法。但是孔颖达只是说孔子不会删去这样多的诗,倒没有公开否认孔子的“删诗。

25、诗本仲尼删的意思是:孔子对当时所存诗歌进行挑选、删除,最后编撰成《诗经》。

26、最早提出孔子删经说的人是司马迁。

27、著名的有诗经,整理者是孔子。

28、《尧典》的“诗言志”,是说“诗是言诗人之志的”,这个“志”的含义侧重指思想、抱负、志向。战国中期以后,由于对诗歌的抒情特点的重视以及百家争鸣的展开,“志”的含义已逐渐扩大。孔子时代的“志”主要是指政治抱负,这从《论语》中孔子要观其弟子之志就可看出来。而庄子“诗以道志”的“志”则是指一般意义上人的思想、意愿和感情。《离骚》中所说“屈心而抑志”,“抑志而弭节”,这个“志”的内容虽仍然以屈原的政治理想抱负为主,但显然也包括了因政治理想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愤激之情及对谗佞小人的痛恨之情在内。至于他在《怀沙》中所说“抚情效志兮,冤屈而志抑”,“定心广志,余何畏惧兮”这里的“志”实际上指的是他内心的整个思想、意愿、感情。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先秦“诗言志”的内容是有发展变化的。由于“志”本身内容的丰富和各人理解、取舍的侧重点不一,导致了后代诗论中“言志”与“缘情”的对立。“诗言志”的理论从而衍化出重理和重情两派。重理派强调诗歌的政治教化作用,而往往忽略文学的艺术特点;重情派则与之相反,强调诗歌的抒情特点,重视诗歌艺术规律的探讨。然而,检阅文学史,对“诗言志”中“志”的内涵的理解的主流却是情志并重。

29、他开创私人讲学的风气,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传》《春秋》六经。孔子去世后,后人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