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颔联“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直抒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情人”,多情的人,有怀远之情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遥夜”,长夜。“竟夕”,通宵。诗人思念远方的友人,以至于彻夜难眠,埋怨长夜漫漫。这首诗是五言律诗,按照律诗的格律,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这一联是流水对,一气呵成、自然流畅。
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3、全诗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情意缠绵而不见感伤,意境幽静秀丽,构思巧妙,情景交融,细腻入微,感人至深。
4、中国传统的节日:八月十五中秋节!
5、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
6、这句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7、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8、这是千古流传描写月亮的名句,出自唐代著名诗人张九龄《望月怀远》。此诗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其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抒发作者对亲人的想念。
9、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境。:一轮皎月从海面上冉冉升起,海上明月与天涯沟成雄浑的意境。诗人对月起相思,彻夜难眠。披衣步出室外,独自对月仰望凝思,遙隔天涯的远人,是否和我一样此时也在对月相思吧?诗人,构思巧妙,含蕴有致,诗中一“生”字极为生动。望月是写实景,怀远是设想,把写景和抒情融合起来。
10、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11、天涯共此时,你说这同不同。
12、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13、张九龄《望月怀远》
14、此诗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
15、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
16、《望月怀远》张九龄
17、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到北宋时期,苏轼遥望一轮当空皓月也发出深情感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明月寄托了太多的相思啊!
18、颈联“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承接颔联,具体描绘了彻夜难眠的情境。“怜”,爱怜。“滋”,沾湿。上句写诗人徘徊于室内。吹灭蜡烛,更加爱怜洒满一地的银色月光。下句写流连于庭院中。夜色已深,更感到露水沾湿了披在身上的衣服。这就把彻夜难眠的情境形象传神地描绘出来。这一联对仗工整,描绘细致。
19、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披衣出户,露水沾润,月华如练,益加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
20、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
21、中秋节。这句诗出自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这首诗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结构深入不紊,语言明快铿锵,其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佳句。抒发作者对亲人的想念。
22、唐代贤相张九龄的全诗如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23、这是一句描写中秋节赏月的一句名言。体现的是游子在外思念家乡亲人的惆怅。中秋佳节中国人民讲究的是阖家团圆,老少一家人坐在屋外,抬头看看圆月,共处亲密团结的家庭气氛的。可是事不如人愿,总会有佳节漂流在外不能和家人朋友团聚的人。
24、类似的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
25、诗文的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层层深入不紊,语言明快铿锵,细细品味,如尝橄榄,余甘无尽。“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佳句,意境雄浑豁达。
26、此诗写的是中秋节。
27、海上生明月,你说这场景大不大啊,
28、你好!"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首诗是张九龄写给他夫人的诗,目的是思念自己的夫人和亲人.解释:当海边的一轮明月升起的时候,愿你我能够在那遥远的不同的地方,同时都能看到这一轮明月.供参考哦!
29、这首诗的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前句写景: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后句即景生情:诗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友人,此时此刻他也和我望着同一轮明月。这与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绝,隔千里兮共明月”意思相近,但却脱口而出、自然浑成,意境也更加雄浑壮阔。前句写“望月”,后句写“怀远”,紧扣诗题,但却丝毫不露痕迹。
30、尾联“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进一步抒写了对友人的一片深情。“不堪”,不能。“盈手”,满手、一满把。“佳期”,重逢之期、欢会之期。我不能捧一把月光赠给远方的友人,只希望能在梦中与你重相聚。这里暗用陆机《拟明月何皎皎》“照之有馀辉,揽之不盈手”诗意,并且进一步升发,表现出绵绵不尽的情思。
31、地名应是:大同
32、这首诗抒写了对远方友人的深挚的思念之情,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33、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34、〔赏析〕
35、山西大同;海上生明月,你说它大不大,天涯共此时,你说它同不同。所以是大同。地名,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唐末,随沙陀人内徙,大同遂侨置于此,自此,大同之名沿用不改。大同在历史上一直是北方中国的中心城市,素有“三代京华,两朝重镇”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