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网站首页 > 句子大全 > 悬梁刺股的典故49句

悬梁刺股的典故49句

时间:2024-11-22 05:49:42

1、孙敬读书时,随时记笔记,常常一直看到后半夜,时间长了,有时不免打起瞌睡来。一觉醒来,又懊悔不已。有一天,他抬头苦思的时候,目光停在房梁上,顿时眼睛一亮。随即找来一根绳子,绳子的一头拴在房粱上,下边这头就跟自己的头发拴在一起。这样,每当他累了困了想打瞌睡时,只要头一低,绳子就会猛地拽一下他的头发,一疼就会惊醒而赶走睡意。从这以后,他每天晚上读书时,都用这种办法,发愤苦读。

2、年复一年地刻苦学习,使孙敬饱读诗书,博学多才,成为一名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在当时江淮以北颇有名气,常有不远千里的学子,负笈担书来向他求学解疑、讨论学问。

3、汉朝的孙敬刻苦好学,每天读书直至深夜。因为疲劳瞌睡,会不知不觉地打起盹来,就把绳子的一头拴在屋梁上,一头系在自己的头发上,这样如果打盹,头皮就会被扯疼,惊醒后接着读书。

4、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为了防止打瞌睡,孙敬想出了一个方法,就是在书桌上方的房梁上拴一根绳子,然后把自己的头发系在绳子上。每当读书发困了,刚要歪头打瞌睡时,头发就会被绳子紧紧拉住,疼痛会让他立刻清醒起来,接着再读书。孙敬用这个办法,使自己坚持了数年之久的夜读。

5、悬梁刺股历史典故的含义:只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就会有收获。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

6、悬梁刺股的故事是由两个小故事合成成的。是指东汉时期的孙敬由于从早到晚地读书学习,容易疲劳,到了晚上经常困得睡着了。于是他就把头发用绳子绑起来,绳子另一头拴在房梁上,一打瞌睡,就把自己拉痛醒了。说明他为了学习真是拼了。

7、还有一位大家比较熟悉的故事主人翁苏秦。生于战国时期,年轻时出去找工作屡屡被拒。于是他奋发图强,努力学习。晚上怕打瞌睡,他锥子刺在大腿上,突然的痛楚让他有精神读书。也是血拼了!后来终于成为有名的政治家,合纵六国,任六国宰相。

8、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他每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感动了后人,人们用“悬梁刺股”来表示刻苦学习的精神。

9、译文:苏秦因为长时间读书,十分困倦,想要打瞌睡,这时他为了保持清醒,用锥子刺自己大腿,流了很多血,一直到脚踝处。

10、东汉·班固《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11、译文:孙敬,字文宝,十分喜爱学习,以至于从早到晚都不休息。当疲惫不堪想要休息时,用绳子系上自己的头发,系在屋梁上,一旦打瞌睡时,绳子拉扯头发,就能够保持清醒,继续学习了。

12、东汉时期的成语典故——悬梁刺股。在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中,本人也写过“悬梁刺股”这个成语。

13、年复一年的刻苦学习,使孙敬饱读诗书,博学多才,成为东汉一名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

14、东汉·班固《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15、“悬梁”,出自东汉·班固《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16、“刺股”,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悬梁刺股》这一历史典故表现了孙敬、苏秦好学勤读的刻苦精神,表明只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就会有收获的道理,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

17、悬梁刺股的主要事例:孙敬用绳子吊住脖子,苏秦用剪刀刺大腿,保持头脑清醒来学习。

18、悬梁刺股出处:

19、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

20、这就时孙敬悬梁的故事。

21、悬梁刺股的意思是形容刻苦学习

22、“(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23、《悬梁刺股》主要内容概括:主人公用绳子吊住头发,用剪刀刺大腿,保持清醒来学习。悬梁刺股是一则成语,这则成语以孙敬“头悬梁”和苏秦“锥刺股”的故事比喻废寝忘食地刻苦学习。其本身结构为联合式,在句子中可作定语。

24、汉朝的孙敬刻苦好学,每天一早就起来读书,直至深夜。因为疲劳瞌睡,会不知不觉地打起盹来,他就把绳子的一头拴在屋梁上,一头系在自己的头发上。这样一来,如果打盹,头皮就会被扯疼。

25、这两个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个成语。虽然告诉我们废寝忘食地刻苦学习是值得提倡的,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为了学习也不能一直努力到累垮自己的身体,读书也是需要适可而止的。

26、“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27、悬梁夜读的故事: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孙敬读书时,喜欢记笔记,经常一直看到后半夜,时间长了,有时不免打起瞌睡来。一天,他看着看着,所有的字一片模糊,两眼一闭就睡着了。等他睁开眼睛时,天已经大亮,孙敬非常后悔。

28、该成语的前半段,也就是讲的“悬梁”最初出自东汉班固的《汉书》,其原文如下:

29、东汉时,有一个叫孙敬的年轻人,孜孜不倦勤奋好学,闭门从早读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时候到了三更半夜的时候很容易打盹(瞌睡),为了不因此而影响学习,孙敬想出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子的房梁上,这样读书疲劳打瞌睡的时候只要头一低,绳子牵住头发扯痛头皮,他就会因疼痛而清醒起来再继续读书

30、该成语的后半段,即“刺股”的典故出自西汉刘向的《战国策·秦策一》,其原文如下:

31、悬梁刺股意思是废寝忘食地刻苦学习,故事有关孙敬好学和苏秦发奋读书

32、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33、人们根据这两个故事引申出了成语悬梁刺股,比喻废寝忘食的刻苦学习。

34、这个词出处是:

35、战国时的苏秦在游说秦国失败后,回到家里发奋学习,每当晚上读书读得疲倦打瞌睡时,他便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直致血流不止。

36、详细故事:由“头悬梁”和“锥刺股”由两个故事组成。东汉时,有一个叫孙敬的年轻人,孜孜不倦勤奋好学,闭门从早读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时候到了三更半夜的时候很容易打盹(瞌睡),为了不因此而影响学习,孙敬想出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子的房梁上,这样读书疲劳打瞌睡的时候只要头一低,绳子牵住头发扯痛头皮,他就会因疼痛而清醒起来再继续读书,后来他终于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37、不过当时讲的主要是“刺股”,讲的是战国时期苏秦勤奋好学的故事,本次主要讲“悬梁”的故事。

38、悬梁刺股历史典故给每个人带来的启示:只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就会有收获。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

39、悬梁刺股是头悬梁和锥刺股两个故事的集合。头悬梁指的是东汉孙敬读书是害怕睡着,用绳子牵住头发挂在房梁上。锥刺股是战国苏秦在打盹是用锥子时刺自己,然后继续读书。两个故事都是表现读书刻苦用功。

40、悬梁刺股故事:孙敬读书用功,白天晚上都要读书,想把睡觉时间拿来看书,深夜犯困打瞌睡。他想到一个办法,用绳子系在头发上,另一头栓在房梁上,只要打瞌睡,头发就会被绳子给拽住,这样他就可以看书。

41、孙敬是汉朝信都(今冀州市)人。他年少好学,博闻强记,而且视书如命.晚上看书学习常常通宵达旦。邻里们都称他为“闭户先生”。

42、东汉时期,有位叫孙敬的年轻人,他勤奋好学,从早读到晚,很少休息。到了三更半夜的时候很容易打瞌睡,为了不影响自己学习,孙敬想到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子的房梁上。这样在读书打瞌睡的时候只要一低头,绳子就扯痛头皮,他就会因疼痛而清醒起来,继续读书。

43、战国时期的苏秦是一个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轻的时候学问并不多,到了好多地方都没有人关注,即使有雄心壮志也得不到重用,于是他下定决心发奋图强努力读书。由于他经常读书读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时候就用事先准备好的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来,振作精神继续读书。

44、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45、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46、古代中国很重视读书,于是就有了孙敬的头悬梁、苏秦的锥刺骨

47、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另一头系在头发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48、悬梁刺股故事讲的是:孙敬读书用功,白天晚上都要读书,想把睡觉时间拿来看书,深夜犯困打瞌睡。他想到一个办法,用绳子系在头发上,另一头栓在房梁上,只要打瞌睡,头发就会被绳子给拽住,这样他就可以看书。

49、主人公用绳子吊住脖子,用⺀我剪刀刺大腿,保持头脑清醒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