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七言诗是中国诗歌体裁之一。全诗每句七字或以七字句为主。起源于楚辞和汉代的民间歌谣。
2、三、节律诗。每四行(句)为一组,符合绝句格式。每组可以转换不同的平仄格式和韵脚。
3、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
4、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
5、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
6、从流派: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
7、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8、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
9、古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10、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11、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不可单一而论。
12、它对诗的行数、诗句的字数(或音节)、声调音韵、词语对仗、句式排列等有严格规定,如,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律诗”“绝句”和“词”“曲”,欧洲的“十四行诗”。
13、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作品中有诗的意境和激情,常常富有哲理,注重自然的节奏感和音乐美,篇幅短小,像散文一样不分行,不押韵,如,鲁迅的《野草》。扩展资料一、诗歌的起源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
14、③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15、史诗、故事诗、诗体小说等都属于这一类。
16、一、诗歌的种类:
17、七言律诗四种格式
18、自由诗:是近代欧美新发展起来的一种诗体。
19、②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20、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21、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
22、五言律诗四种格式。
23、中调是一种词调体式。以59字至90字为中调。
24、古绝可以用仄韵。即使是押平韵的,也不受近体诗平仄规则的束缚。这可以归入古体诗一类。
25、二、诗歌的特点:
26、也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在句数、字数、平仄、用韵上都有严格规定。
27、按内容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喻诗。
28、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29、②律诗,从形式上说—般为八句。分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分五言、七言两体,称五律、七律。还有一种排律,每首至少五韵十句,也有多至百韵的。2杜甫《绝句首先,都对山水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给予了其他诗人作家无法企及的关注,且不惜以浓墨重彩描写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30、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
31、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极少有不分段或分两阕(片)以上的。一首词有的只分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32、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33、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34、抒情诗:主要通过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不要求描述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5、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36、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37、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38、格律诗:是按照一定格式和规则写成的诗歌。
39、叙事诗:诗中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通常以诗人满怀激情的歌唱方式来表现。
40、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
41、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
42、咏物诗。
43、五言诗,古代诗歌体裁之一。是指每句五个字的诗体,全篇由五个字构成的诗。
44、从诗歌题材分类可以分为借景抒情诗、咏史怀古诗、闺怨诗、羁旅行役诗、山水田园诗、托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谈禅说理诗、赠友送别诗、闲适隐逸诗、悼亡游仙诗、题画诗等。
45、《唐诗三百首》的编者把诗分为古诗、律诗、绝句三类,又在这三类中都附有乐府一类;古诗、律诗、绝句又各分为五言、七言。这是一种分法。沈德潜所编的《唐诗别裁》的分类稍有不同:他不把乐府独立起来,但是增加了五言长律一类。宋郭知达所编的杜甫诗集就只简单地分为古诗和近体诗两类。现在我们试就上述三种分类再参照别的分类法加以讨论。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的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还有很少见的六言诗。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诗集只分为五言、七言两类。
46、诗的格式分为:
47、诗歌有丰富的感情与想象。
48、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49、详细介绍一下诗歌形式的分类:
50、五言就是五个字一句,七言就是七个字一句。五言古诗简称五古,七言古诗简称七古;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51、美国诗人惠特曼(1819—1892)是欧美自由诗的创始人,《草叶集》是他的主要诗集。
52、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一般上下阕(片)像对联一样相对)
53、押平声韵;
54、古体诗,指唐以前的诗歌,包括诗经、楚辞、乐府诗等。“歌”、“歌行”、“引”、“曲”、“呤”等诗歌也属古体诗。特点是不讲究对仗,平仄和用韵自由。
55、词的特征:
56、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57、四、律诗。分为绝句、律诗、排律等。遵古制,允许创新,但须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
58、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
59、律绝不但押平声韵,而且依照近体诗的平仄规则。在形式上它们就等于半首律诗。这可以归入近体诗。
60、三、诗歌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61、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
62、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63、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64、楚辞,乐府,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
65、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
66、四言诗是古代中国诗歌体裁的一种。“四言”指四字组成的诗句。四言诗指通首都是或基本是四字句写成的诗歌。
67、山水田园诗,咏物诗,边塞诗,咏史诗,抒怀诗等等。
68、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
69、古代诗歌的分类
70、④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71、一、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72、七言绝句四种格式。
73、绝句比律诗的字数少一半。五言绝句只有二十字,七言绝句只有二十八字。绝句实际上可以分为古绝、律绝两类。
74、我国“五四”以来也流行这种诗体。
75、④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76、扩展资料:
77、①绝句,从形式上看是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称五绝、七绝。
78、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由于格律很严,所以称为律诗。律诗有以下四个特点:
79、按音律分类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80、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
81、长调,词调体式之一。指词调中的长曲。
82、古风分为五古、七古,这只是大致的分法。其实除了五言、七言之处,还有所谓杂言。杂言指的是长短句杂在一起,主要是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其中偶然也有四字句、六字句、以及七字以上的句子。杂言诗一般不另立一类,而只归入七古。甚至篇中完全没有七字句,只要是长短句,也就归入七古。
83、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一般来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到了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而词牌与题目用“·”隔开,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各个词调都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并且各不相同。
84、③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85、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最集中的反映。
86、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且分行主要根据节奏,而不是以意思为主。
87、达不到节律诗格式要求的为现代诗,达不到现代诗格式要求的为散文诗。
88、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89、这是按照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类的。
90、杂言诗,中国诗歌体裁之一。于元曲出现后达到巅峰。因诗中句子字数长短间杂而得名,其句中字数不定,最短仅有一字,长句有达九、十字以上者,以三、四、五、七字相间者为多。
91、①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92、从体裁:古风,歌行,乐府,等等
93、②乐府诗,源于西汉。指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乐歌,也称魏晋至唐代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如汉乐府《上邪》、《孔雀东南飞》等。标题中有的加有“歌”“行”“歌行”“引”“曲”“吟”等名称。如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就是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
94、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95、①先秦时期产生较早的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四言如《诗经》、五言如《古诗十九首》、六言如屈原《离骚》。
96、有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长律。长律自然也是近体诗。长律一般是五言的,往往在题目上标明韵数,如杜甫《风疾舟中伏枕三十六韵》,就是三百六十字;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就是一千字。这种长律除了尾联(或除了首尾两联)以外,一律用对仗,所以又叫排律。
97、诗4种,诗分类:四言、五言、七言、杂言。
98、它不受格律限制,无固定格式,注重自然的、内在的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或不押韵,字数、行数、句式、音调都比较自由,语言比较通俗。
99、二、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行旅诗和闺怨诗。1、怀古诗。
100、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词。
101、古诗的分类有几种不同的角度,从题材:
102、古体和近体之别。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庚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谓仿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我们可以说,凡不受近体诗格律的束缚的,都是古体诗。
103、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等。
10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105、一、散文诗。每行(句)字数不齐。
106、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
107、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长短句也是词的别称。
108、(2)近体诗:
109、写格律诗的有16种标准格式。
110、按体裁可以作如下分类:
111、总括起来说:一般所谓古风属于古体诗,而律诗(包括长律)则属于近体诗。乐府和绝句,有些属于古体,有些属于近体。
112、小令是词调体式之一,指篇幅短小的词。
113、二、现代诗。每行字数基本整齐(90%以上)。
114、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115、分片是由于乐谱的规定,是因为音乐已经唱完了一遍。片与片之间的关系,在音乐上是暂时休止而非全曲终了。一首词分成数片,就是由几段音乐合成完整的一曲。
116、乐府产生于汉代,本来是配音乐的,所以称为“乐府”或“乐府诗”。这种乐府诗称为“曲”、“辞”、“歌”、“行”等。到了唐代以后,文人摹拟这种诗体而写成的古体诗,也叫“乐府”,但是已经不再配音乐了。由于隋唐时代逐渐形成了新音乐,后来又产生了配新音乐的歌词,叫做“词”。词大概产生于盛唐。在乐府衰微之后,词产生之前的一个过渡时期,配新乐曲的歌辞即采用近体诗。象王维的《渭城曲》、李白的《清平调》,都是近体诗的形式。
117、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118、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
119、(1)古体诗:
120、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
121、诗歌的语言具有精练、形象、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等特点。
122、词3种,词分类:小令(58字以内);⑵中调(59字~90字);⑶长调(91字以上)。
123、古体诗,也称古诗、古风,指唐以前的诗歌。包括“诗经”“楚辞府”等。“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