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国演义》主要内容:
2、但是由于义气不是从阶级观点出发,而往往是从个人恩怨出发的,所以常常被封建统治阶级所利用。
3、大丈夫愿临阵斗死,岂可入墙而望活乎。
4、三国演义》主要内容概括: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5、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6、不由分说、不知所云、不容偏废、乘虚而入、五内如焚、人生如寄、仰人鼻息、伯仲之间
7、宁教我负天下人,莫教天下人负我。
8、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少主刘禅,独撑危局。其间,诸葛亮坚持联吴抗曹的基本方略,七擒孟获之后,稳定了后方。又先后六出祁山伐魏,但均以失败告终,诸葛亮也积劳成疾,病死军中。他死后,姜维继其职,先后九伐中原,同样无功而返。
9、《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10、所谓义气,内容十分复杂,既渗透了封建统治阶级的道德观念,也包含着当时人民的道德理想。有的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和鼓舞人民的力量,如人民用义气互相团结,互相救援。
11、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12、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
13、三国演义》的体裁是: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
14、《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为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明代罗贯中。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5、《三国演义》主要讲述的是: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魏、蜀、吴三国相继倔起,成鼎足之势,直至最终都被西晋所灭,演出了一幕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长剧。
16、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
17、赤壁之战,吴国大将周瑜大败曹操,使曹操暂无力侵犯长江以南,形成三足鼎立,相对稳定的局面。三国是曹操的魏国,孙权的吴国,和刘备的蜀国。曹操死后,曹匹称帝。大将司马昭统一全国,结束了三足鼎立之局面,夺魏为晋,建立晋朝。
18、强中自有强中手,用诈还逢识诈人。
19、扩展资料
20、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21、《三国演义》好词好句
22、《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其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三国演义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蜀、魏、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
23、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父子,豚犬耳。
24、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魏、蜀、吴三国相继倔起,成鼎足之势,直至最终都被西晋所灭,演出了一幕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长剧。
25、继嘉靖本之后,新刊本大量出现,它们都以嘉靖本为主,只做了些插图、考证、评点和文字的增删、卷数和回目的整理等工作。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对嘉靖本《三国演义》作了一些修改,主要是整理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等,内容没有大的改动。
26、三国演义讲的是东汉末年的故事,故事的内容大概是东汉末年,朝廷腐败,大贤良师张角在南华老仙的鼓动下打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率领30多万造反百姓,头上系着黄头巾,史称黄巾军,对东汉王朝发起了进攻。
27、内容简介:
28、为报关羽被害之仇,刘备亲征江东,结果孤军深入,为陆逊所败,刘备病死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其后,孙权建立吴国。
29、比较著名的有刘备三兄弟,曹操。后来曹操在朝廷当上了官。不久汉王朝的都城被西凉董卓占领,董卓在朝廷里专横跋扈。使曹操深为不满,曹操刺杀董卓未果逃到家乡组织军队号召各州军阀征讨董卓。刘备和孙坚也参加了。再后来,各路军阀只想着保存实力,争夺天下,最后解散,不了了之。董卓内部也发生了内乱,吕布杀死了董卓,和王允执掌朝廷大权。
30、汉末爆发黄巾起义,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割据一方、拥兵自重的豪强,他们彼此为了各自利益又重新混战。汉灵帝死后,少帝刘辨继位,外戚何进当权,宦官杀死何进。袁绍起兵诛杀宦官,又被董卓打败,董卓废刘辨而立献帝刘协。司徒王允巧施连环计,以貂蝉离间董卓、吕布父子,然后联合各路豪强,杀死董卓,而王允又被董卓部将--李傕,郭汜所杀。随后,袁绍军与另外17镇诸侯割据混战,最后,形成了三股强大的势力:北方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歼灭袁绍、袁术等势力,统一了黄河流域,占据了中原地带;刘备最初转徙不定,直至他三顾茅庐。得诸葛亮出山辅佐,才制定了正确有效的战略方针,即以“帝室之胄”、“光复汉室”为旗号,以“联吴抗曹”为基本方针。最后,经过“赤壁之战”,迫使曹操北还,得以占据益州与荆州部分。逐步发展壮大;江东孙氏自孙坚开始,就以江东六郡81县为根据地站稳了脚跟,直至孙权,实力日益增强。
31、吾弟张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耳。
32、随后,袁绍等17镇诸侯割据混战,最后,形成了三股强大的势力:北方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歼灭袁绍、袁术等势力,统一了黄河流域,占据了中原地带;刘备最初转徙不定,直至他三顾茅庐。得诸葛亮出山辅佐,才制定了正确有效的战略方针,即以“帝室之胄”、“光复汉室”为旗号,以“联吴抗曹”为基本方针。
33、月明星稀、土崩鱼烂、如入无人之境、如鱼得水、妄自菲薄、孑然一生、对酒当歌、屈指可数
34、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35、内容:《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36、好词:一手包办、一举两得、一臂之力、一亲芳泽、七步成诗、三顾茅庐、下笔成章、不出所料
37、《三国演义》故事开始黄巾兵起义,结束于司马氏灭吴开晋,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魏、蜀汉、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展现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并成功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38、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39、危在旦夕、危急存亡之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同符合契、吴下阿蒙、敝帚千金
40、后主刘禅昏职聩,朝政腐败,蜀汉国力日渐衰弱。曹魏政权在曹丕死后,大权落入司马氏之手,最终司马炎篡魏,建立西晋。先灭蜀汉。后亡东吴,三分天下至此重归统一。
41、蜀国灭亡之后,司马昭病逝,司马炎废曹奂而自称为帝,国号大晋。晋泰始元年(公元265年)魏国灭亡。
42、《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语言生动、场面宏大、个性鲜明,塑造出曹操、刘备、关羽、张飞等许多不朽的历史人物形象,其出色的文学成就,使它的影响事实上已深入到中国文学、艺术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43、篇首词·临江仙明·杨慎
44、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实力最强。连年混战,弱肉强食。
45、廊庙之器、才高八斗、手不释卷、指日可待、探囊取物、文思泉涌、旦夕之危、明眸善睐
46、它表现了为东晋、南宋偏安的汉族王朝争正统,反对入侵的外族统治的思想倾向,反映了元明之际汉族人民的民族意识。此外,《三国演义》还大力宣扬了刘、关、张的“义气”。
47、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少主刘禅,独撑危局。其间,诸葛亮坚持联吴抗曹的基本方略,七擒孟获之后,稳定了后方。又先后六出祁山伐魏,但均以失败告终,诸葛亮也积劳成疾,病死军中。他死后,姜维继其职,先后九伐中原,同样无功而返。后主刘禅昏职聩,朝政腐败,蜀汉国力日渐衰弱。于炎兴元年(公元263年)刘禅投降,蜀国灭亡。
48、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
49、主要内容: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魏、蜀、吴三国相继倔起,成鼎足之势,直至最终都被西晋所灭,演出了一幕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长剧。
50、《三国演义》梗概
51、《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是: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52、此后,三国争战层层展开。先是孙权乘关羽和曹兵交战之际,派兵偷袭荆州,关羽败走麦城,死于孙权之手。不久,曹操病死,其子曹丕废汉自立,定国号“魏”。刘备亦继汉统,建立蜀汉。为报关羽被害之仇,刘备亲征江东,结果孤军深入,为陆逊所败,刘备病死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其后,孙权建立吴国。
53、最后,经过“赤壁之战”,迫使曹操北还,得以占据四川全境。逐步发展壮大;江东孙氏自孙坚开始,就以江东六郡81州为根据地站稳了脚跟,直至孙权,实力日益增强。此后,三国争战层层展开。
54、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55、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56、《三国演义》长篇历史小说,元末明初罗贯中作。主要讲了汉末至晋初百年间的历史事件,着重写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概括了广阔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结构宏大,人物众多,事件纷纭,矛盾错综复杂,故事波澜曲折,叙述有条不紊,善于描写战争,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
57、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
58、司马炎派羊祜征吴,而羊祜与陆抗两军对峙,却成了知音。羊祜病危时向司马炎荐杜预,陆抗死后,杜预率兵伐吴,最终吴主孙皓投降,三分天下,合归一统。
59、官渡之战,曹操灭袁绍,统一北方。
60、《三国演义》创作背景:元末明初,罗贯中在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基础上,吸收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故事,写成《三国演义》。已知最早刊本是嘉靖元年(1522年)刊刻的,称为嘉靖本,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
61、主要讲的是,一个官二代,(曹操)一个富二代,(孙坚)一个屌丝男、(刘备)的创业故事。
62、但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
63、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魏、蜀、吴三国相继倔起,成鼎足之势,演出了一幕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长剧。
64、姜维知蜀国灭亡,假意投降钟会,两人合谋除掉了邓艾。然而举事之时,由于机谋泄露,钟会死于殿上,姜维亦自尽身亡。一番巧计,成为虚话。
65、《三国演义》故事开始于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结束于王浚平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军事、政治斗争。文字浅显、人物形象刻画深刻、情节曲折、结构宏大。
66、位极人臣、作奸犯科、偃旗息鼓、出言不逊、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初出茅庐、刮目相待
67、先是孙权乘关羽和曹兵交战之际,派兵偷袭荆州,关羽败走麦城,死于孙权之手。不久,曹操病死,其子曹歪废汉自立,定国号“魏”。刘备亦继汉统,建立蜀汉。
68、为人者,有大度成大器矣!
69、大丈夫处世,不能立功建业,几与草木同腐乎?
70、《三国演义》“尊刘贬曹”的倾向,既继承了晚唐以来三国故事,直到《平话》一贯“尊刘”的文学传统,又继承了东晋习凿齿和南宋朱熹“尊刘”的史学传。
71、本书就是以此为历史背景演绎出的一部历史小说。汉末爆发黄巾起义,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割据一方、拥兵自重的豪强,他们彼此为了各自利益又重新混战。汉灵帝死后,少帝刘辨继位,为外戚何进所制,宦官杀死何进。
72、汝视我之剑不利否?汝剑利,吾剑未尝不利。
73、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74、东汉末年,汉室衰弱,黄巾起义,各路英雄乘剿黄之机发展势力。
75、《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解以及民间三国故事传说经过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该作品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该版本也成为诸多版本中水平最高、流传最广的版本。
76、袁绍起兵诛杀宦官,又被董卓打败,董卓废刘辨而立献帝刘协。司徒王允巧施连环计,以貂蝉离间董卓、吕布父子,然后联合各路豪强,杀死董卓,而王允又被董卓部将所杀。
77、《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78、赞叹赵云诗
79、但是这伙黄巾军除了攻击官府,平民百姓他们也不放过。朝廷为了镇压黄巾起义,让各州的英雄豪杰自发的组织队伍抵挡黄巾。
80、通过三国演义,让我们明白了,不管是富二代、还是屌丝男、最后都干不过官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