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赏析:铜盆里的水结成坚冰,儿童晨起,把它从盆里剜出。这首诗写冬天孩子们的一场嬉戏:一块大冰被穿上彩线,当作锣来敲打,声音倒也清越嘹亮。忽然冰锣敲碎碎落地,发出打破玻璃的声音。诗写得清新明快,稚子的嬉乐与失望,宛然在目。
2、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瓈)碎地声。
3、正是以这种老少相通的心理特征为审美基点,杨万里通过“以稚为老”的手法使童趣化为诗趣,一方面从稚子的心理出发,描写“脱冰”的动作细节;另一方面基于世人的心理去感受,欣赏其行为细节,这样孩童的稚气与老人的“天真”相映成趣,融为形之于笔端的盎然诗意。诗人发自内心地尊重儿童的天真,才能把孩子玩冰的情趣描绘得如此真切酣畅。
4、翻译:敲得响声穿过树林,只听一声响,孩子们把它敲碎了。
5、忽然,“叮当”一声,冰块从手中滑落,像玻璃落地一样,发出清脆的声音。他提着手中的五彩线,呆呆地望着地上的碎冰。
6、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7、【铮】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
8、中心:整首诗通过描写儿童取冰作戏的情景,表现了儿童天真快乐的盎然生活情趣。
9、应该是稚子弄冰翻译过来是儿童早晨起来,将冻结在铜盆里的冰块脱下,用彩线穿起来当铮。
10、【脱晓冰】在这里指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
11、【钲(铮)】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
12、【稚子】指幼小、天真的孩子
13、【脱晓冰】指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
14、稚子弄冰中表现童稚以冰为正自得其乐的诗句是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15、稚子弄冰
16、翻译: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用彩线穿起来当做一种打击乐器。提在手中,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水玉破碎的声音。
17、稚子弄冰中表现童稚以冰为正自得其乐的诗句是“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心态上,寒天“弄冰”,童心炽热;色泽上,“金”盘“彩”丝串“银”冰;形态上,是用“金盘”脱出的‘‘银铮”,圆形;声音上,有“玉罄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作“玻璃碎地声”的清脆。全诗形色兼具以感目,声意俱美以悦耳赏心,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18、稚子在冰块中间钻出一个小窟窿,找来漂亮的五彩线,穿进窟窿,再把五彩线两头打结,提起来就像一面锣儿。他一画举起锣,一面拿起棍轻轻打起来。“铛铛”,犹如玉磬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传出来,深远高亢。
19、【稚子】指幼稚、天真的孩子。5【磬】四声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以悬挂在墙上。翻译:一个小孩子,早上起来,从结有坚冰的铜盆里剜冰,用彩丝穿起来当铮来敲。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般穿越树林,突然冰落在地上发出玻璃一样的碎裂声。赏析:铜盆里的水结成坚冰,儿童晨起,把冰从盆里剜出。这首诗写冬天孩子们的一场嬉戏:一块大冰被穿上彩线,当作锣来敲打,声音倒也清越嘹亮。忽然冰锣敲碎落地,发出打破玻璃的声音。表达杨万里对儿童的喜爱之情和儿童的调皮与可爱。(原来写的是铮,有人指错,特查了一下,网上就是有两个版本的,康熙字典中铮有“又钲”的注解,现在铮一般指金属击打声,钲的解释是一种乐器,有两种形制,一种像有柄的小钟(一般是指这种),一种指的是南方的像锣的乐器(地域性的),所以这里用钲更恰当些)
20、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铮)。
21、【铮】指古代的一种乐器。
22、宋代:杨万里
23、朝代:宋代
24、稚子弄冰【宋】杨万里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铮)。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注释:
25、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般穿越树林,忽然冰锣敲碎落地,发出美玉摔碎般的声音。
26、诗意清晨,儿童将铜盆里冻的冰剜下来,用带来的丝线穿起当铮。敲的响声穿过树林,突然听见一声清脆的水玉落地的响声,原来是孩子们把它给敲碎了。赏析铜盆里的水结成坚冰,儿童晨起,把它从盆里剜出。这首诗写冬天孩子们的一场嬉戏:一块大冰被穿上彩线,当作锣来敲打,声音倒也清越嘹亮。忽然冰锣敲碎碎落地,发出打破玻璃的声音。诗写得清新明快,稚子的嬉乐与失望,宛然在目。
27、原文: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28、【稚子】指幼小的孩子
29、全诗突出一个“稚”字。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孩童与老人在心理特征上有诸多的相通之处,唯其如此,孩童的“脱冰作戏”的场景在老人的眼里才有依依情趣。
30、全诗摄取瞬间快景避开直接描写,用生动形象的“穿林”响声和贴切的比喻,用老者的眼光开掘稚子的情趣。
31、冬天的早晨,凉飕飕的空气迎面扑来,稚子跑到昨晚放铜盆的地方。一夜之间,铜盆里的水已经变成厚厚的冰了。他把盆子倒过来,敲打一番,再慢慢地拿掉铜盆。一块圆圆的、晶莹剔透的冰出现在面前。
32、【磬】四声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悬挂。
33、稚子弄冰:写的是小孩子夜里用金盆装水,早晨从盆里把冰取出来。穿上彩丝,当打击乐,响声穿过树林,可是冰被敲碎了,散落一块像玻璃似的冰块。
34、《稚子弄冰》是宋朝诗人杨万里描写儿童生活情趣的一首诗,整首诗翻译如下:
35、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提在手中。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忽然却听到了另一种,冰块落地发出如玻璃破碎的声音。
36、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37、答: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钲)。
38、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银钲一作:银铮)
39、南宋:杨万里
40、这是全诗,前面两句,对照翻译就好了
41、扩展资料:
42、《稚子弄冰》
43、我认为古诗《稚子弄冰》中表现童稚以冰为正自得其乐的诗句是第三句“敲成玉磬穿林响”,因为这句详细描写儿童提着银锣似的冰块玩耍的情景。说他手提“银锣”在树林里边敲边跑,“银锣”发出玉磬般美妙的乐声。无疑,这声音清脆悦耳,传得很远。“穿”字,有人在林间奔跑的意思,也有声音的传播。诗句将儿童得到“银锣”,兴高采烈的情态传神地描绘出来,让人想见他那自得其乐的身影。
44、此诗作于公元1179年(宋孝宗淳熙六年)春,杨万里当时在常州任上。打春牛是古时的习俗,立春前一日,用土牛打春,以示迎春和劝农。这首诗写儿童看到大人们鞭打春牛的场面后进行模仿的情景,这一场景引起诗人对丰收的联想。
45、《稚子弄冰》——宋代:杨万里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译文】儿童早晨起来,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用彩线穿起来当铮。提着银锣似的冰块在树林里边敲边跑,忽然冰锣敲碎碎落地,那声音就像美玉落地摔碎一样。
46、这首诗的第一句“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就点题描写了儿童弄冰的乐趣。“彩丝穿取当银钲”写的是儿童玩冰的情景,意思是用彩线穿起来当做一种打击乐器。
47、【玻璃(瓈)】指古时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48、稚子弄冰古诗中心思想如下:稚子弄冰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发自内心地尊重儿童的天真,才能把孩子玩冰的情趣描绘得如此真切酣畅
49、【玻璃】指古时候的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50、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玻璃一作:玻瓈)
51、作者:杨万里
52、清晨,儿童将铜盆里冻的冰剜下来,用带来的丝线穿起当铮。敲的响声穿过树林,突然听见一声清脆的水玉落地的响声,原来是孩子们把它给敲碎了。
53、小孩子早上起来把金属盆里的冰取出来,用彩线穿起来当钲敲。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样悦耳动听,穿越树林。忽然冰块破裂,发出像玻璃碎在地上一样的声音。
54、【参考资料】:《稚子弄冰》全诗突出一个“稚”字。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孩童与老人在心理特征上有诸多的相通之处,唯其如此,孩童的“脱冰作戏”的场景在老人的眼里才有依依情趣。诗人一方面从稚子的心理出发,描写“脱冰”的动作细节;另一方面基于世人的心理去感受,欣赏其行为细节,这样孩童的稚气与老人的“天真”相映成趣,融为形之于笔端的盎然诗意。
55、扩展:锥子弄冰宋(杨万里)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译文:一个小孩子,早上起来,从结有坚冰的铜盆里剜冰,用彩丝穿起来当铮来敲。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般穿越树林,突然冰落在地上发出玻璃一样的碎声。
56、《稚子弄冰》诗意:清晨,儿童将铜盆里冻的冰剜下来,用带来的丝线穿起当铮。敲的响声穿过树林,突然听见一声清脆的水玉落地的响声,原来是孩子们把它给敲碎了。
57、四时田园杂兴:写的是村庄里的人们白天耕田,夜里搓麻绳。小孩子虽然不懂种田的事,但是也模仿着大人在树荫下学着种瓜。
58、《稚子弄冰》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
59、诗意:清晨,儿童将铜(金)盆里冻的冰凿下来,用带来的丝线穿起当铮(古代乐器名)。敲得响声穿过树林,只听一声响,孩子们把它敲碎了。
60、村晚:写的是水草长满了池塘,水漫过池岸。远山像衔着落日似的,影子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池塘里。牧童横坐在牛背上回家,手中的短笛随口吹着,没有一定的曲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