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网站首页 > 句子大全 > 清明节诗词大全精选95句

清明节诗词大全精选95句

时间:2024-11-20 15:05:26

1、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2、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④。

3、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4、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韦庄《长安清明》

5、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6、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7、反映重阳节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8、韩翃《寒食》

9、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10、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③。

11、《清明》(宋)高菊涧

12、清明时节雨声哗,潮拥渡头沙。——张炎《朝中措·清明时节》

13、(唐)杜牧

14、《水调歌头》【宋】苏轼

15、半夜凉初彻。

16、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7、重阳节还要赏菊饮菊花酒,起源于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士大夫,还多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很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种。清代以后,赏菊之俗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18、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19、拜年明代文征明

20、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

21、描写春节和清明的诗句

22、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又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因此,重九就叫"重阳"。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将这一习俗传入民间的。

23、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24、春节诗句元日元代王安石

25、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6、《长安清明》-【唐】韦庄

27、反映重阳节的诗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8、关于描写清明节的诗词:

29、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0、春节与清明节的诗句

31、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32、《中秋月》【宋】苏轼:

33、宋·晏殊

34、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35、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36、破阵子·春景

37、《寒食》-(唐)韩翃

38、栎翁块坐重帘下,独要买添令问价。

39、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

40、佳节又重阳

41、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42、除夜雪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

43、晏殊的词一直都是非常清新的,辞藻非常丰富。这首词也是用了很多意象,比如“燕子”“梨花”“黄鹂”“飞絮”等等,来描绘春天的美景。清明节后,梨花纷飞,不如带上家人一起和大自然来个亲密接触!

44、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45、、清明节,雨晴天,得意正当年。——薛昭蕴《喜迁莺·清明节》

46、白话释义

47、《静夜思》【唐】李白

48、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9、《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50、黄昏时,静寂的坟场一片荒凉,独有狐狸躺在坟上睡觉,夜晚,上坟归来的儿女们在灯前欢声笑语。因此,人活着时有酒就应当饮,有福就应该享。人死之后,儿女们到坟前祭祀的酒哪有一滴流到过阴间呢?

51、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52、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53、《清明》

54、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②。

55、中国各个节日的诗词,数不胜数。春节和清明的诗词,我偏爱这几首。

56、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重阳节除了佩带茱萸,也插菊花。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57、爆竹声中辞旧岁,装灯结彩迎新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58、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迎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买。

59、《寒食》(唐)韩翃

60、《清明夜》-【唐】白居易

61、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62、白居易巜清明夜》

63、二物于人谁独无?就中吴侬仍有余;巷南巷北卖不得,相逢大笑相揶揄。

64、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65、玉枕纱厨

66、重阳节的古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67、儿云翁买不须钱,奉赊痴呆千百年

68、杜牧《清明》

69、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70、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71、算韶华,又因循过了,清明时候。——王雱《倦寻芳慢·露晞向晚》

72、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73、《清明》-【宋】黄庭坚

74、古代,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人登高诗很多,大多数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75、独在异乡为导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76、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贾岛《清明日园林寄友人》

77、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欧阳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78、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①。

79、反映清明节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80、清明-(唐)杜牧

81、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82、孟云卿《寒食少

83、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84、待到重阳曰

85、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86、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87、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88、客中除夕明代袁凯

89、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90、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91、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92、译文:清明这一天,南山北山到处都是忙于上坟祭扫的人群。焚烧的纸灰像白色的蝴蝶到处飞舞,凄惨地哭泣,如同杜鹃鸟哀啼时要吐出血来一般。

9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

94、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95、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