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客人们见到这些菜,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杜夫人准备这四道菜有什么用意。杜夫人开口说:“各位朋友光临寒舍,我深感荣幸,特意准备‘诗宴’,来表达我的心意。”客人听了这话,更不明白杜夫人的想法了。
2、杜甫的小故事:
3、客人们听了杜甫的解释,再看看这四道菜,顿时恍然大悟,全都拍案叫绝。
4、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5、我实在查不出杜甫与王维是怎么认识的,用中华文化的传统序齿方式来论,杜甫应该称王维为前辈,至少应该是兄长,因为杜甫小王维11岁。对于在官场左右逢源的五品官员王维来说,杜甫还是一介寒儒,没有谋得任何官位,连衣食住宿都在发愁,按王维的为人行事风格来说,不主动接触杜甫,他会省去许多麻烦与烦恼,或许也怕影响山水诗创作的雅兴。
6、李白作此诗的八年后,即唐代宗大历二年秋,一身重疾、桑榆暮景的杜甫辗转来到了夔州。此时的杜子美显然一点都不美:安史之乱虽已被平叛,但国破山河仍然一片狼藉;靠山依次垮台,自己无处安身,而满身的疾病又为舟车劳顿的旅途增加了困难。夔州虽然没有长安的繁华,但对于杜甫而言不失为一个好的落脚之地。
7、(一)、写下现实主义古诗《丽人行》
8、大诗人杜甫流寓同谷县时,居住在飞龙峡口的凤凰村。凤凰村的人吃水要到不远处的玉绳泉去挑水。有一天,天刚亮杜甫借来老乡家的木桶,沿着青泥河西岸高低不平的石阶向玉绳泉走去,一路上他被飞龙峡口山川自然景观所迷住,不时地发出啧啧称叹之声,不觉到了栈道构连,绝壁入云的玉绳泉旁。他放下水担,环视周围,被大自然壮丽景色所陶醉。
9、安史之乱之时,写下了《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当讨伐叛军的劲旅——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10、在欣赏诗人的千古名篇《秋兴八首》的同时,几乎无人注意到诗人同时还创作了十二首七绝,诗题名之曰《解闷》,据我的反复吟咏,其寓意之深沉,遣词之幽晦,用心之含蓄,心境之恬淡,用韵之精工,交友态度之醇厚,内心反省之认真,在诗人的自己的著作中,灿然醒目;在历代诗人中,出类拔萃。颇有巨匠运斤之妙,不经意间,尽显功夫。
11、使得叛军很快攻入长安,导致了百姓民不聊生,苦不堪言。
12、传说唐代诗人杜甫困守京华之际,生活异常艰辛,往往是:“残杯不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一日早晨,杜甫喝下一碗两天前的剩粥,不久便呕吐不止,腹部剧痛难耐。
13、其第八首是写王维的,特别引人关注,短短二十八字,表达了诗人对王维的印象、看法、褒贬,乃至盖棺论定。
14、杜甫被白头翁所救,逃过一劫。
15、需要交待的是,王维已于上元二年(761年)故去,也就是说,杜甫在六年以后,在夔州忽然想起这位老友——画家——诗人王维。需要说明的是诗人不是“怀”,不是“哭”,不是痛悼,不是“殇”,而是“解闷”王维。对于杜甫的交友来说,是一个极特殊的个案
16、但他蜗居茅屋,身无分文,根本无钱求医问药。这时,一位白发老翁刚好路过他家门前,见此情景,十分同情杜甫,询问完病情后说道:“你稍待片刻,待老夫采药来为你治疗。
17、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8、过了一会儿,杜夫人将三菜一汤端上了桌。第一碗是炒韭菜,上面放着两个蛋黄;第二碗也是炒韭菜,上面甩着蛋白;第三碗是清蒸豆腐渣,上面什么都没有;最后是一大碗韭菜豆腐渣汤,上面还漂着几片洁白的蛋壳。
19、有一天,几位朋友来到杜甫家,想和他讨论诗歌。因为来得太突然,家里实在拿不出好一点的饭菜招待客人,杜夫人着急万分,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20、这时,杜甫拿起了筷子,指着第一碗菜说,这叫“两个黄鹂鸣翠柳”;指着第二碗菜说,这是“一行白鹭上青天”;指着第三碗菜说,这是“窗含西岭千秋雪”;指着最后一大碗汤说,这是“门泊东吴万里船”。
21、杜甫小时候很贪玩,连板凳都坐不住,长到五六岁连一首诗都记不住,让爷爷很生气。
22、杜甫当初决定去同谷时,就是因为得到同谷县令的信,说此地盛产一种薯类,吃饭问题好解决。可杜甫去后情况并不那么乐观,他在《同谷七歌》中写道:“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中原无书归不得,拳脚冻皴皮肉死。”拳脚冻僵的杜甫苦苦搜索的“橡栗”,是一种欠好吃的苦栗子,在庄子“齐物论”里养猴子的“狙公”就拿这个给猴子选择要“朝三”照样“暮四”。可见诗人的生活是饥寒交迫、狼狈不堪的。所以杜甫住了一个多月就只好远离,继续“流动”了。
23、杜甫的励志故事1
24、朝廷为了能够增加兵员对付叛军,便在各地征召人员,甚至捉拿百姓。
25、正在犯难的时候,杜甫发现厨房里还有一把韭菜、两个鸡蛋和一大盘豆腐渣。他把这三样摆放在一起,脸上不觉露出了笑容,回过头轻轻对夫人说了几句悄悄话,随后便请客人入座,陪他们聊天论诗。
26、唐肃宗乾元二年,身在永王李璘帐下的李白随着永王的垮台而遭到牵连,被下令流放夜郎。可谁知刚刚到达白帝城的李白却收到被赦免的消息,于是惊喜交加的李白顿时来了诗情,遂挥笔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早发白帝城》。
27、《丽人行》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之际写下的一首七言长篇古诗。该诗由于把杨家那炙手可热的奢侈生活作了大胆的讽刺和深刻的揭露,成为一首名副其实的“史诗”,抒发忧国忧民之愤慨以及赤诚的爱国情怀。
28、杜甫说王维是个“高人”。
29、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0、由于杜甫用玉绳泉的水给儿子治好了肚子疼的病,一传十、十传百,传到了同谷县城,从那时起经常有人盛上玉绳泉的水给大人、小孩煮药治病。一千多年来,十里八乡的人还沿用着玉绳泉的清水煮药的习惯
31、安史之乱爆发,由于唐玄宗指挥失误,还有唐朝的内部常年没有战争。
32、白头翁的传说
33、此后唐军收复长安、洛阳,杜甫借机回巩县老家探了一次亲,从此直到去世他就再也没有回过巩县了。从巩县探亲回华州路上,他一口气写下了“三吏”、“三别”等一系列千古名篇。
34、杜甫小时候因父母早逝,和姑姑一同居住,后来一种传染病盛行,他和姑姑家的孩子得了一样的病,因为大夫说要躺在东边的床上才能好,可是在东边只有一张床。所以他姑姑就让杜甫躺在那里,之后自己的儿子死了。这让杜甫深深感到,也为他日后的忧国忧民的思想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35、(三)冒险逃出长安投奔肃宗,为国效力
36、杜甫原本雄心壮志、理想远大,但造化弄人,年过而立却仍无立身之处,经常为了吃饱肚子而四处奔走。754年诗人家居长安城南的少陵,因为长安发生特大的雨灾,米价飞涨,诗人在长安无法生活,只好把妻儿迁到长安城北的奉先县去生存。而更为可悲的是759年诗人一年就迁移了四次。从洛阳到华州、秦州、同谷,直到四川的成都。杜甫在同谷县出发时在诗中写道:“奈何迫物累,一岁四行役!”可见诗人奔走之苦。这种奔走,除避安史之乱外,首要就是为生活所迫。
37、据说玉绳泉的上水源在南山的卧虎崖下,卧虎崖山险、林密、水甜。卧虎崖下有大小不等的十二眼甘泉一字罗列。在这十二眼泉中,东头的第一眼泉叫子鼠泉。第二眼叫丑牛泉,第五泉眼叫辰龙泉,其它十一眼泉流出的水都汇流在卧虎崖下的赵家沟里,在赵家山由东北坡流到了杜公祠依靠的西山崖,最后流到了青泥河中。
38、杜甫虽然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是个官二代,但无奈家道中落,终身仕途不顺,屡受打击。如长安十年,杜甫为谋官历尽艰辛,受尽屈辱。大到受骗受骗被权相耍弄,小到残杯残羹,蔬食不饱。杜甫36岁那年,参与了玄宗的特科考试。但这次考试被权相李林甫操纵,竟一个不取,反倒上表祝贺玄宗,称“野无遗贤”,似乎世界的能人都已被朝廷延揽,剩下的都是些扶不起教不出的草莽之辈。杜甫兴冲冲而来,心悬悬而去,受到了无情的愚弄。
39、途中不幸被叛军俘虏,押回长安和王维关在一起。后来杜甫趁乱逃出长安,千辛万苦找到了太子,谋了一份差事左拾遗。
40、杜甫爱国事件
4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42、在爷爷的严厉管教下,杜甫改掉了贪玩的习惯,发奋苦读。为了练好诗,他练习的习作装了整整一麻袋,杜甫成名以后曾在诗中表达了他对于诗歌创作的心得,那就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3、震惊天下的“安史之乱”爆发了,此时杜甫正在蒲城家中省亲。半年后叛军攻陷潼关,逼近长安,杜甫为了避难就开始流亡。
44、746年杜甫感谢白头翁救命之恩的故事。
45、杜甫小时候很贪玩,连板凳都坐不住,长到五六岁连一首诗都记不住,让爷爷很生气。在爷爷的严厉管教下,杜甫改掉了贪玩的习惯,发奋苦读。为了练好诗,他练习的习作装了整整一麻袋,杜甫成名以后曾在诗中表达了他对于诗歌创作的心得,那就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6、(二)困顿之时写下策论,为国家忧心如焚
47、李白与杜甫都经历过漂泊迁移的生活,但杜甫的情况更加困难。李白漂泊时,常常是一条光棍汉,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有多少,花多少,穷点富点,日子都好对付,何况自己账户上还有“五花马,千金裘”,手里有钱,心里不慌。而杜甫在安史之乱以后,到了哪里都是老婆孩子一大帮。经常瓮中无米,灶头无烟。连饿死孩子的惨剧都发生过。
48、是杜甫的诗作所计数的事情。
49、一日,杜甫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一处高台,回想起往日种种,又意识到此处正是李太白遇赦之地,心中的悲苦与对李白的思念不禁同时翻涌而起,于是杜甫奋笔疾书写下了这首名垂青史的作品。
50、《登高》唐·杜甫
51、当郭子仪大军来到长安北方时,杜甫冒险从长安城西金光门逃出,投奔肃宗。被肃宗授为左拾遗(谏官),故世称“杜拾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