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2、《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于是作者写下了这篇文章。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3、写作背景:
4、《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散文的代表作之一。这篇散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这年春天,国民党反动派继上海“四一反革命政变后,又在广州发动了“四一五”反革命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5、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写作的历史背景,正是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整个中国处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此时,对于进步的人士而言,只有两条路可走。或革命或党革命。朱自清是一个综合主义者,他不想参与到革命中去,更不想去反革命。所以选择了第三条路走,就是逃避,超脱自然。可是又不能超脱,所以在文中流露出他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6、《荷塘月色》是中国文学家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所写的一篇散文。全文可以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写出了作者“不平静”的心理状态,点明了作者去荷塘的时间和原因;
7、从文章的题目中就可以看出描写的是荷塘和月色,具体来说就是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叶莲波,河下流水及月色,荷塘是曲曲折折的,荷叶是甜甜的叶子,荷花是袅娜的开着的,荷香是缕缕的,荷叶莲波是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河下流水是默默的,月色是苍茫的,还有煤屑路,杨柳树等景物。
8、朱自清既反感于“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陷入不知“那里走”的“惶惶然”中,他“躲到学术研究中”,躲到大自然中,既是“避难”,又在与政治保持距离中维护知识分子的相对独立。
9、朱自清《荷塘月色》的开头是:
10、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11、《荷塘月色》就是在这种心情下诞生的。
12、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写的是北京清华园里的荷塘。这篇文章写于1927年7月,正逢大革命失败,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当时中国被国民党黑暗统治笼罩着,朱自清对当时黑暗统治深为不满,内心极度压抑和烦闷,生活在彷徨而又矛盾之中。
13、第二部分写出了荷塘四周的环境,抒发了作者踏月寻幽的感慨;第三部分描绘了荷塘和月色的景致;第四部分描绘了历史上采莲的风俗,表现了作者因为荷塘月色而得到纾解的心境。
14、《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作者是朱自清。当时正值“四·一二”蒋介石背叛革命之时。曾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面对这一黑暗现实,他悲愤、不满而又陷入对现实无法理解的苦闷与彷徨之中。怀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写下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
15、朱自清,先是颇不宁静,可以说是没心情,后来看到月色之后,心情发生了变化经过。
16、文章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
17、据我所知是北大校园,正是作者朱自清人生最高兴的那一天,心情非常好,吃过晚饭漫步在校园里今天他被北大聘任为文学院主任又喜得贵子,正好漫步的池塘边看到月光下的池塘里的朵朵荷花在轻风中摇曳散发着阵阵香气,于是乎诗人灵光乍现回家即写下千古名片荷塘月色。
18、结尾是:
19、《荷塘月色》写的是清华的荷塘。《荷塘月色》是中国文学家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所写的一篇散文,因收入中学语文教材而广为人知,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
20、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一篇散文。此篇写于四·一二政变之后,朱自清任教于清华大学时的作品。此文地点是北京的清华园。描写了荷塘月色之美,抒发沉郁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