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诗】
2、而广袤的天地之间,唯独我一人登台感怀,更觉得凄怆心酸,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作者简介:陈子昂(公元659~公元700年),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陈子昂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轻财好施,慷慨任侠.成年后始发愤攻读,博览群书,擅长写作.同时关心国事,要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树.24岁时举进士,官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时武则天当政,任用酷吏,滥杀无辜.他不畏迫害,屡次上书谏诤.武则天计划开凿蜀山经雅州道攻击生羌族,他又上书反对,主张与民休息.他的言论切直,常不被采纳,并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政策而下狱.垂拱二年(686年),曾随左补阙乔知之军队到达西北居延海、张掖河一带.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叛乱,又随建安王武攸宜大军出征.两次从军,使他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生活获得较为深刻的认识.圣历元年(698年),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狱中(沈亚之《上九江郑使君书》).今天射洪县城古城墙名为“子昂城”,街道有“伯玉路”等名称实为纪念陈子昂.慧眼看子昂是陈子昂由故乡东行入京,在襄州乐乡县留宿时所写的一首抒发羁旅之情的五律.顾璘曰:“无句法,无字法,天然之妙”.陈子昂继四杰之后,以更坚决的态度起来反对齐梁诗风的统治,在理论和创作实践上都表现了鲜明的创造革新精神.陈子昂的思想是很复杂的,他既好纵横任侠,又好佛老神仙,但儒家兼善天下的精神,仍然是他思想的主导方面.从他的许多政论奏疏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洞察国家安危的远见,关怀人民疾苦的热情.例如在《上蜀川安危事》的奏疏中,他曾经对诸羌的进犯感到忧虑,对蜀川人民“失业”、“逃亡”深表同情,对“官人贪暴”、“侵渔”、“剥夺”百姓的罪恶加以愤慨的指责.《资治通鉴》引用他的奏疏、政论有四、五处之多.王夫之《读通鉴论》认为陈子昂“非但文士之选”,而且是“大臣”之材,这是完全正确的.他的政治热情是他从事诗歌革新的动力.陈子昂在著名的《修竹篇序》里,曾经提出了诗歌革新的正面主张: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在唐诗发展史上,陈子昂这篇短文好像一篇宣言,标志着唐代诗风的革新和转变.我们知道,刘勰、锺嵘反对南朝形式主义诗风,曾经标举过“比兴”、“风骨”的传统.王勃反对龙朔前后的宫廷诗风,也指责他们是“骨气都尽,刚健不闻”.陈子昂继承了他们的主张,一针见血地指出初唐宫廷诗人们所奉为偶像的齐梁诗风是“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指出了“风雅兴寄”和“汉魏风骨”的光辉传统作为创作的先驱榜样,在倡导复古的旗帜下实现诗歌内容的真正革新.态度很坚决,旗帜很鲜明,号召很有力量.“兴寄”和“风骨”都是关系着诗歌生命的首要问题.“兴寄”的实质是要求诗歌发扬批判现实的传统,要求诗歌有鲜明的政治倾向.“风骨”的实质是要求诗歌有高尚充沛的思想感情,有刚健充实的现实内容.从当时情况来说,只有实现内容的真正革新,才能使诗歌负起时代的使命.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由于“初唐四杰”等诗人的积极努力,新风格的唐诗已经出现,沿袭齐梁的宫廷诗风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不满,诗歌革新的时机更加成熟了.陈子昂的革新主张在这个时候提出,不仅有理论的意义,而且富有实践的意义;不仅抨击了陈腐的诗风,而且还为当时正在萌芽成长的新诗人、新诗风开辟道路.陈子昂的诗歌创作,鲜明有力地体现了他的革新主张.《感遇诗》三十八首,正是表现这种革新精神的主要作品.这些诗并不是同时之作,有的讽刺现实、感慨时事,有的感怀身世、抒发理想.内容广阔丰富,思想也矛盾复杂.首先值得注意的是那些现实性很强的边塞诗,例如:朝入云中郡,北望单于台.胡秦何密迩,沙朔气雄哉!籍籍天骄子,猖狂已复来.塞垣无名将,亭堠空崔嵬.咄嗟吾何叹,边人涂草莱.这是他从征塞北时的作品,诗中对将帅无能,使边民不断遭受胡人侵害的现实,深表愤慨.在从征幽州时所写的“朔风吹海树”一篇中,又对边塞将士的爱国热情遭到压抑表示深刻的同情.“丁亥岁云暮”一篇更明白地揭发了武后开蜀山取道袭击吐蕃的穷兵黩武的举动.这些内容都初步突破了泛拟古题的边塞诗传统风气.他对武后内政方面的弊端也有所讽刺.在“圣人不利己”一诗里,他指责了武后雕制佛像、建造佛寺,浪费人力物力的佞佛行为.在“贵人难得意”一诗里,他更勇敢地讽刺了武后对待臣下时而信任、时而杀戮的作风.从这些现实性很强的诗篇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他的政治抱负和他的诗歌革新主张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他的那些感怀身世的诗,也写得很动人: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这里,美好理想无法实现的深沉的苦闷,借楚辞草木零落、美人迟暮的意境,宛转蕴藉地表现出来.但是,他这种苦闷,在不同的时间境遇之下,又转为愤激慷慨之音.如: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感到思报国,拔剑起蒿莱.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谁言未忘祸,磨灭成尘埃.《感遇诗》里也有一些叹息人生祸福无常,赞美隐逸求仙,发挥佛老玄理的作品,例如“市人矜巧智”、“玄天幽且默”等篇,都有浓厚的佛老消极思想.《登幽州台歌》和《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也是他杰出的代表作.这几首诗是他随建安王武攸宜出征契丹的时候写的.卢藏用《陈氏别传》说:子昂体弱多疾,感激忠义,常欲奋身以答国士.自以官在近侍,又参预军谋,不可见危而惜身苟容.他日又进谏,言甚切至,建安谢绝之,乃署以军曹.子昂知不合,因箝默下列,但兼掌书记而已.因登蓟北楼,感昔乐土、燕昭之事,赋诗数首.乃泫然流涕而歌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时人莫不知也.他在《蓟丘览古》中,曾经歌颂了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燕昭王、燕太子,感激知遇、乘时立功的乐毅、郭隗等历史人物.俯仰今古,瞻望未来,他更深刻地体验到生不逢时、理想无法实现的痛苦和悲哀,也更深刻地体会了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在困扼境遇中激愤不平的崇高感情.也正是这种不可遏止的理想和激情,使他唱出了这首浪漫主义的《登幽州台歌》.尽管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他的苦闷无法解决,使这首诗的情调显得相当孤独.但是,也正是这首诗,在当时和后代得到无数读者的深刻同情,卢藏用说这首诗“时人莫不知也”,就是有力的证明.这不愧是齐梁以来两百多年中没有听到过的洪钟巨响.陈子昂的律诗比较少,但是象《度荆门望楚》,也是初唐律诗中的佳作: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诗人用气势流畅的笔调,写出了他初次离蜀途中所见的巴楚壮丽山川.风格和其他诗人是有所不同的.陈子昂仰慕“建安作者”和“正始之音”,他的诗受建安、正始诗人影响较深.唐皎然《诗式》说:“子昂《感遇》,其源出于阮公《咏怀》.”象“兰若生春夏”、“贵人难得意”等比兴托讽的诗篇,以及那些感慨人生祸福无常的诗,的确和阮籍相似.此外如《燕昭王》乃至《登幽州台歌》等,和阮诗“驾言发魏都”、“独坐空堂上”等诗也有意境相通之处.而“丁亥岁云暮”、“本为贵公子”、“朔风吹海树”、“苍苍丁零塞”等边塞诗,则和建安诗中“梗概而多气”的写时事之作比较接近.他的诗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同时存在.那些现实主义的作品,有的叙事慷慨沉痛,有的还兼有政论锋芒.那些偏于抒发理想之作,有的寄兴幽婉,有的又激情奔放,这又是浪漫主义的不同表现.总的来说,他的诗风格并不完全统一.当然,陈子昂的诗在艺术上也存在一些缺点.他对汉魏南北朝的乐府民歌学习得不够.对七言诗这种新形式也不重视,集中竟没有一首七言诗(注:只蜀刻本《陈子昂先生全集》有《杨柳枝》七绝一首,真伪难定.).《感遇诗》中甚至还有一些作品受玄言诗影响,读起来有些枯燥乏味.但是,他的全部诗作绝没有一点齐梁浮艳的气息,这是更难能可贵的.总之,他是唐诗开创时期在诗歌革新的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大功绩的诗人,杜甫称赞他:“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千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韩愈称赞他:“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都对他在唐诗发展上的功绩有高度的肯定,也反映了唐代诗人的公论,至于他的《感遇诗》直接启发了张九龄《感遇》和李白《古风》的创作,李白继承他以复古为革新的理论,进一步完成唐诗革新的历史任务,更是众所周知的事实.陈子昂在散文革新上也是有功绩的.他文集中虽然也还有一些骈文,但那些对策、奏疏,都用的是比较朴实畅达的古代散文,这在唐代,也是开风气之先.所以唐代古文家萧颖士、梁肃、韩愈都对他这方面的努力有较高的评价.作者的写作背景: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黄金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和郭隗那样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的明君和贤臣.这两句缅怀古人,感慨自己生不逢时;期待来者,感慨自己怀才不遇.正如后人所作《陈公旌德碑》云:"道可以济天下,而命不通于天下;才可以致尧舜,而运不合于尧舜".这种深沉的失意、悲愤和孤独感占据了诗人此时的全部心灵,他驻足于幽州台上,以全部的心神去搜索幽州台悠长的历史和丰富的现实意蕴:悠悠的历史长河啊,你孕育了多少明君和贤臣,成就过多少丰功伟业;你又见证过多少昏君和庸碌,洗刷过多少罪恶和耻辱!悠悠的历史长河啊,在你的面前,个人的生命何其短暂!无论明暗贤愚,都是匆匆过客.而可悲的是:我竟连这短暂的人生都无法利用,知音难遇,怀才不遇.思之怆然,怎不令人涕下!这首诗用的是辞赋体.体式的古朴、文辞的凝重与情调的慷慨悲愤、意境的雄浑深远相得益彰,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柳亭诗话》云:"阮步兵登广武城,叹曰:'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眼界胸襟,令人捉摸不定.陈拾遗会得此意,《登幽州台》曰…….假令陈阮邂逅路岐,不知是哭是笑?"
3、“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两句不仅抒发了陈子昂对时世的感伤,也有对掌权者污浊的憎恶。
4、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5、后不见来者。
6、登幽州台歌
7、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二十四岁中进士,因《谏灵驾人京书》一文为武则天所赏识,用为麟台正字(秘书省属官),后任右拾遗。三十八岁时退职返乡,不久被县令段简害死于狱中。
8、公元六九六年,契丹攻陷了营州,陈子昂奉命出征,带兵的将领是个草包,接连打了几次败仗,陈子昂提了很多建议,也未被采纳,眼看着报国的良策无法实现。有一天他登上了幽州台,想起了战国时广招天下的燕昭王,悲愤之极,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
9、但对于陈子昂所处的时代来说,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是不可再见的,至于后来的贤明之主更是来不及见到。
10、幽州的蓟北楼
11、(卢藏用《陈子昂别传》)
12、《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句式长短参错,音节前紧后舒,这样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13、此诗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陈子昂孤独遗世的落寞情怀,“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便是对这最好的诠释。
14、回头看看哪有古代贤明君主的踪影,放眼望去也不见一个效法古贤的后人,我真是生不逢时啊。想到天悠悠而高远、地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间,我独自忧伤啊,让人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
15、念天地之悠悠,
16、因此,当诗人登上高台远眺时,难免就会有生不逢时的无限感慨。等诗人想到这天地是悠久存在的,而人却是渺小短暂的,就会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17、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18、应该是站在长江边上而发出的感叹。
19、陈子昂在这里所说的古人便是指的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在他的诗《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中就曾推崇过战国时代燕昭王的贤明,能够礼遇乐毅、郭隗。
20、《燕昭王》是唐代诗人陈子昂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是一首怀古诗,描写了诗人登临山顶的感慨,抒发怀才不遇的情怀。《燕昭王》是一首怀古诗,借古讽今。
21、名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出自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可见陈子昂是驻足幽州台发出这千古一叹的。
22、一、登幽州台歌
23、独怆然而涕下!
24、前不见古人,
25、【诗歌翻译】:
26、【诗歌赏析】:
27、此诗作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当时,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军中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无将略”,不到一年兵败,情况危急。陈子昂向武进言,请求遣万人为前驱击敌,武不允。子昂“自以官在近侍,又参预军谋,不可见危而惜身苟容。他日又进谏,言甚切至……乃署以军曹。子昂知不合,因箝默下列,但兼掌书记而已。因登蓟北楼,感者乐生、燕昭之事,赋诗数首,乃泫然流涕而歌曰:‘前不见古人……’时人莫不知也。”
28、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9、幽州台,又称蓟北楼、蓟丘、燕台,传说为燕昭王为招纳人才所筑的黄金台。燕昭王为战国时燕国君主,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召来乐毅等奇士,国力大盛。但在《战国策》、《史记》中皆未见筑台之事,汉末孔融《论盛孝章书》云:“昭王筑台,以尊郭隗。”筑台之说始见于此。魏晋以后,始有燕昭主筑黄金台之说,但说法不一。蓟丘,故址在今北京德胜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