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不是孔子的名言名句。
2、窥牖:窥,从小孔隙里看;牖,窗户。
3、不出户,知天下;不窥(kuī)牖(yǒu),见天道。
4、学习不思考,知识记不牢。
5、知识扩展
6、“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一句的意思是:有知识的人待在家里,也能知晓天下的事情。其中“秀才”指儒生。
7、不为:无为、不妄为。
8、学习如赶路,不能松一步。
9、“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通常被认为是形容古人知识面广博的名言。试想,古代交通那么不发达,光靠走路、骑马、顶多是乘船,一生又能行程几何呢?怎么就可能“不出门就尽知天下事”呢?而且,此话引用的非常普遍,好像这样的秀才大有人在似的。况且,我们常常可以在小说和文艺作品中看到深山老林中隐藏着的大侠、高人,的确是足不出户就对外面的一切了如指掌。 即使在科学如此发达的今天,要尽知天下事也并不容易啊,何况既没有电视、电脑、电话,交通又不发达的古代呢?古人真的能不出门而尽知天下事吗? 用《新说》的观点来看,有!真有这样的事。和上面讲“曹操到”的道理一样,都是灵魂信息所起的功用,只不过在这里是经过了一定的训练,使“地魂”和“人魂”能同步沟通了,于是,足不出户就能尽知天下事了。 据师父们说,古代读书人上半天打坐修心养性,下半天读书,都能精通天文、地理、医卜星相。所以,我们常常可以在影视片中看到,状元上任后都会装扮成算命先生到民间微服暗访的,医卜星相在他们来说简直是驾轻就熟、小菜一碟。古人有本事者多得是呢!即便当今社会(尤其是修行界)足不出户就能尽知天下事者,尚大有人在。
10、……必也杜门不出,十年读书,十年养气,如董江都下帷不辍,一旦出身任事,乃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11、“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是有出处的,这句话取自于清代吴趼人的《俏皮话·驴辩》中,原文是:
12、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13、所以下句是:能知天下事。
14、它出自于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七章:
15、意思是说,读书人即使不出家门,但是还是能知道天下所发生的事情,只有多读书,才可以坐在家中就能获取来自世界各地的最新信息,真正做到“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
16、不见而明:一本作“不见而名”。此句意为不窥见而明天道。
17、知识来自积累,才能在于多学。
18、边学边问,才有学问;勤学好问,不怕脑笨。
19、如果是这样的话,就会遇到许多无法解决的困难.我们知道,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在一个人的有生之年要想事事都去直接经验、亲身经历,那么本领再大的人也不会取得什么成就.而且人人都去进行自己的实践而不能学习前人的经验,那么整个人类的认识就无法发展.所以,任何一个人的知识,除了亲身经历的那一部分外,更大的一部分则是通过书本、语言交流或其它途径,得到前人或其他人的认识成果.这就是直接经验同间接经验的问题.直接经验是通过亲身实践得到的知识。
20、秀才不出门的下一句是,便知天下事。总体意思表述启发人们要勤奋好学,多给自己充电,常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破万卷方能吃遍天,充分说明知识的力量,此合句正说明有了文化知识博学广闻在家中亦知天下之事,象三国诸葛隆中对予判鼎足三分即如是。
21、问题“秀才不出口下一句是什么”是一个伪命题,因为此题所问的,应该是涉及了一句俗语: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
22、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立志时,黑发不知读书好,白首方恨用功迟。
23、不出门户,就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认识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他向外奔逐得越远,他所知道的道理就越少。所以,有“道”的圣人不出行却能够推知事理,不窥见而能明了“天道”,不妄为而可以有所成就。
24、“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说的是有定科学知识的人,对于没有亲身经历的某些事件,也能清楚地知道它们的原委.这个结论与“实践出真知”的观点似乎是矛盾的,但生活中又确实可以看到这样的事例。
25、因此,不经过对某一领域的实践活动,对于这一领域的认识是不可能得到的.只有实践才是认识的来源.那么是不是我们所有的认识都必须经过自己亲身的实践活动,而别无其它的途径呢?也就是说,要想了解天文学的某些知识,必须亲自去观察天象;要想知道战争学的理论,必须亲自去打仗;要想学习世界地理,必须亲自去周游列国。
26、活到老,学到老,难解的问题日渐少。
27、正所谓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更正一下下,他并不是足不出户,刘备三顾茅庐他俩次不在都是出去游历了,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上看天文下察地理,关心时事,分析大势,所以在茅庐就知天下三分啊
28、秀才们,看得两卷书,何以便要说:“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
29、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30、《伤逝》3、《祝福》2短篇1、《二心集》4
31、这句话出自观音灵签第九二签、上签酉宫:【蔡卿报恩】。原文:自幼为商任设谋,财禄盈丰不用求;若是只身谋望事,秀才出去状元回。
32、古代三国时期,诸葛亮在隆中耕田,便知将来的三分天下;张海边五岁时高位截瘫,硬是凭借超人的毅力掌握了几门外语,懂得了很多方面的科学知识;一个将军运筹怀恨之中,却决胜于千里之外.即使我们没有到过其它的国家,却也了解一些国外的风土人情。
33、这句话还可以写成:秀才不出门,而知天下事。
34、白话文:“‘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秀才以天下为己任,从应天新其德,知道能并进。一定是闭门不出……,十年读书,十年养气,如果董江都苦读不停,一旦出自己任事,就无所不知道,无所不能。”扩展资料:学习类谚语:
35、间接经验是通过某种途径得到的知识.我们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也就是讲他可以通过某种途径得到一些来自间接经验的知识.这种间接经验虽然自己没有经过实践,但在他人却是直接经验.虽然一个人获得知识用不着事事都去亲自经历,但他通过某种途径得到的间接经验,必须是别人经实践得到的认识,所以认识最终要来源于实践。
36、《南腔北调集》3、《药》4、《野草》
37、《故乡》著作
38、天道: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
39、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40、若是进身谋望事,秀才出去状元回。
41、人贵有志,学贵有恒。
42、意思是读书人闭门苦读,就能知天下大事。秀才:明清两代称府、州、县学的生员为秀才,也泛指读书人。出自清·王有光《吴下谚联》二:“‘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秀才以天下为己任,自应日新其德,知能并进。
43、解答此题,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44、我们知道,认识来源于实践,人们的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方面通过自己的感官(眼、耳、鼻、舌、身)去接触客观世界,使客观对象反映到自己头脑中来;另一方面,又不断通过实践促进事物内部发生变化,加速客观事物的暴露过程,从而加深对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总之,认识是从实践中得到的.即使是某些难以进入的领域,比如遥远的天体、深部的地层,人们不可能直接去接触,也能通过各种仪器和探测手段去进行观察和分析。
45、诗意:此卦自小为商之象。凡事勤俭无忧也。解曰:自小至大。无阻无碍。作意营谋。功名顺遂。故事:蔡卿即蔡伯喈(蔡邕)。上京赴考。其妻赵五娘。因家贫以糟糠果腹。乡邻张广才时加接济。蔡伯喈中了状元。回家得知其妻获张广才相帮。夫妻便到张家拜谢。并赠银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