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些病句修改符号可以帮助作者和编辑更加直观地修改病句,提高修改的效率。在实际运用中,可能会根据具体需要和习惯有所调整。
2、到了宋代,钩号变成了圆圈,标形如“○”,有大中小之分。朱熹在著《四书章句集注》时就是每章之前用大的“○”,每句之后用“。”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段落号,用“∨”或“∧”表示,画在每段末尾字的右下角,甚至出现了“。。。。。。”“……”这样的密圈、密点加在字的右旁,强调句子的精彩部分。
3、增添:在需要增添内容的地方加上一个加上一个竖线(丨),并在其后添加所需文字。
4、扩展资料:
5、标号包括:主要标明词语或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包括破折号、括号、省略号、书名号、引号、连接号、间隔号、着重号、专名号等。
6、病句修改符号是用于标示句子中需要修改部分的符号。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语文病句修改符号:
7、点号包括:用来点断句子、表示语言中种种停顿,停顿的一类标点符号,包括顿号、逗号、冒号、分号、句号、问号、感叹号、省略号、破折号等。
8、句号、感叹号、问号。算一句话的标点符号有句号、感叹号、问号,具体情况如下:
9、句号通常用于句末,来表示陈述语气,意味着一句话的结束。
10、感叹号用于句子末尾,主要表示感叹语气。
11、标点符号分为点号和标号两类。
12、问号用于疑问语句,表示疑问语气。
13、中国标点符号的历史:
14、需要注意的是,问号和叹号也兼属标号:就其表示句末停顿而言,是点号;就其表示句子语气而言,是标号。
15、保留:如果句子中的某些部分需要保留,则在需要保留的部分下面画上波浪线(~)。
16、移位:如果句子中的词语需要移位,则在需要移位的词语旁边画上箭头(→)并写上移位方向。
17、修正:如果句子中含有错别字、使用不当的标点符号等,则在错误处画上圆圈(○),并在一旁写上正确的字符。
18、另起一行:如果句子需要换行,则在换行处画上向上的箭头(↑)。
19、两汉的时候,有了“句读”作为停顿标志,类似我们今天的断句。符号有“↓”和“、”两种,比如《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钩识也,居月切”,“、”则为“有所绝止,而识之也,之主庾切”。就是说,凡是文末可以停止的地方,就用“↓”来标记,文中有可以句读的地方,就用“、”来标示,也就是今天的句号和逗号。
20、删除:将需要删除的内容用横线(---)划掉。
21、调换:如果句子中的词语顺序错误,则在需要调换的两个词语之间画上箭头(→)并写上调换后的顺序。
22、替换:将需要替换的内容用横线(---)划掉,并在旁边写上替换的词语。
23、拆分:如果句子中的词语组合错误,则在需要拆分的地方画上斜线(/),并将拆分后的词语用竖线(丨)隔开。
24、合并:如果句子中的词语需要合并,则在需要合并的两个词语之间画上斜线(/),并将合并后的词语用竖线(丨)隔开。
25、这一用法直到20年代还有沿用,划在人名或者地名旁边的“_________”则晚至明代出现。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的标点符号多用来表示停顿,没有多少意义上的差别,而且没有标点的书居绝大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