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然而客船中的诗人呢?他因为羁旅在外,格外想家,内心是伤感的。孩子们的快乐和诗人的心情在无形中形成了对比。所以说,这首诗读起来也很耐人寻味。
2、三四两句也有这个意思,诗人正在想家的时候,忽然看到岸边不远处的有篱笆下的一点灯火,诗人不由得会心一笑,原来是孩子们挑着灯笼在捉蟋蟀呢。
3、第二句“江上秋风动客情”,来自江上的阵阵秋风,触发了诗人的羁旅之思。这又该从何解读呢?原来这里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典故。
4、字面上有明白的含义,并且,由于谐音、典故、语气……等多种要素,使得语句又隐含着另外一种含义,就叫作一语双关,即:一句话有两重关联。运用双关语是交谈中的重要手腕:既不明说,又能使相关的人心照不宣
5、而这个“动”字,是一种感触,是对诗人心理活动的描摹,虽然只有一个字,但这个“动”字是对诗人心理活动的体现,这一变化过程是微妙的,是诗人触景生情的结果。“动”字贴切地勾勒出诗人的心境。所以说,“动”字体现诗人此时此刻的心境。
6、晋代文学家张翰,在洛阳做官,见洛阳城里秋风吹起,就自然而然地想起了家乡吴中一带在这个时节的美味莼菜羹和鲈鱼脍了,于是他竟然辞官回家。
7、译文: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8、互文的表达作用是有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互文修辞的运用能收到笔墨经济,以少胜多,表意委婉,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互文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一语双关,可以一句话包含两个意思,读起来更耐人寻味,给人深刻印象,使人捉摸很久,可以隐讳的表达其他意
9、在古代,尤其是对于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长时间的羁旅生活,交通的不便捷,以及通信的不及时,让他们格外想家。尤其是到了深秋这样的时节,气候变化,景物变换,思家的心情也就格外强烈起来。
10、深秋时节,草木凋零,景物萧条,而开篇句中的“萧萧”一词,是诗人对秋风的声音描摹,诗人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一下子就唤起读者的听觉联想。
11、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12、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深秋时节的景物特点和深秋时节的气候:气温明显转凉,萧瑟清冷。对景物的渲染其实衬托出诗人羁旅在外、客居他乡,久久不能回到家中的伤感心情。
13、“寒”字一语双关,既有秋风袭来寒凉逼人之感,更有远离家乡,落泊天涯心神凄清之意。
14、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此诗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
15、顺带说一下后两句,其实这两句的诗意也是很有深意的。诗人看到孩子们在深夜挑着灯笼捉蟋蟀,孩子们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活动场景,在诗人眼中是多么快乐的童年时光啊。
16、出自宋代叶绍翁的《夜书所见》
17、自宋玉之后,萧瑟的秋景也常与文人的触景伤怀联系在一起。唐代诗人杜甫在《登高》也写道:“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8、叶绍翁在这里明显化用了张翰的典故。他羁旅在外,夜宿船中,听到瑟瑟的秋风声,自然而然地也牵动了羁旅之思,他也想尽快地回到家中。从这里不难看出,诗人叶绍翁其实是想家了。
19、宋玉在《九辩》中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秋天萧瑟的景物,极易触动人们内心的伤怀情愫。
20、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景凑泊,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